这番话,既肯定了曹操,又表达了对曹植遭遇的同情,更给予了充分的尊重。曹植闻言,数月来的委屈、恐惧、愤懑顿时涌上心头,这个曾经“任性而行,饮酒不节”的才子,此刻竟不能自已,泪如雨下,泣不成声:“植……植本无心权势,只愿寄情诗酒,与文人雅士唱和,了此一生。奈何……奈何兄长……曹丕他,视我如仇雠,构陷罪名,欲置我于死地!若非途中得义士相助,侥幸脱身,植早已成邺城郊外一缕孤魂矣!州牧大人收留之恩,如同再造!” 遂将曹丕如何猜忌、如何指使近臣罗织罪名、如何派心腹死士沿途追杀等细节,详细道来,言辞悲切,闻者无不动容。
林羽耐心倾听,不时出言安抚,待其情绪稍定,方道:“往事已矣,先生不必过于悲伤。既来襄阳,便是我林羽之客。先生大才,闲置可惜,若终日沉湎于往事,亦非善策。孤意,请先生暂居翰林院祭酒一职,此职清贵,无甚庶务纷扰,先生可安心着述,整理典籍,亦可与荆襄名士如诸葛孔明、庞士元、蒯异度等切磋学问,诗文唱和,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此举既给予了曹植极高的礼遇和体面的身份,使其能发挥所长,又未授予实质性的军政权力,避免过度刺激曹丕,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曹植此刻已是穷途末路,得此安排,感激涕零,起身再次深深拜谢:“州牧大人如此厚待,植虽愚钝,敢不竭诚以报?一切但凭大人安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曹植投奔林羽的消息,虽经刻意控制,但仍如插上翅膀般迅速传遍天下士林,引起巨大震动。曹丕残害兄弟的恶名进一步坐实,而林羽礼贤下士、庇护才子的“仁义”之名,则愈发响亮。
二、 内苑风平,恩泽润物
州牧府内苑,秋意渐深,菊花开得正盛。林羽对大乔、小乔并未因礼成而急切临幸,反而愈发注重情感上的浸润与磨合。
对于大乔,林羽深知其牵挂全在幼子孙绍身上。他不仅请来名儒管宁亲自为孙绍启蒙授业,更时常在政务之余,亲自考校其功课,询问其生活起居,言语间流露出对孙绍未来的期许与安排,承诺待其成年,必量才重用,予以实职。此举深深触动了大乔作为母亲最柔软的心弦,看着她唯一的骨血在林羽的庇护下得以安稳成长,前途光明,她心中对林羽的那份疏离与抗拒,便如春日残冰,渐渐消融。虽谈不上恩爱缠绵,但已能平和相对,偶尔也能就孙绍的教育问题交谈几句。
对于小乔,林羽则投其所好,更为用心。他知她精于音律,心境高洁,便不惜人力物力,寻来数卷失传已久的古琴谱残卷,其中甚至包括名曲《广陵散》的部分章节,命高手匠人精心修复后赠予她。他并不常去打扰,却总在月色清朗、风拂芙蓉馆外竹林之夜,信步而至,立于苑门外,静静聆听馆内传出的幽咽琴声。待一曲终了,方缓步而入,寥寥数语点评,皆能切中肯綮,显露出不俗的音乐鉴赏力。这种不带丝毫占有欲的欣赏、理解与陪伴,如同涓涓细流,悄然侵蚀着小乔心中那堵因亡夫之痛和被迫改嫁而筑起的高墙。她开始偶尔在与林羽交谈时,提及某些诗词的意境,或某首古曲的典故,眉宇间那化不开的哀愁虽未尽散,却依稀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气息。
三、 江淮局稳,虎视眈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