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法兴邦:根据地的“工业革命”
一、破庙里的“经济账”
春雨淅淅沥沥打在青石镇祠堂的瓦片上,李明远对着一张揉皱的纸发愁。纸上是周小满记的账:步枪缺子弹300发,炸药剩12斤,绷带用没了,连打铁的焦炭都只够烧三天。
“光靠抢鬼子的不行,”李明远把账纸往桌上一拍,溅起的墨点染黑了“缺粮20石”几个字,“咱得自己造。”
赵铁山刚从柳树屯回来,裤脚还沾着泥,闻言直咧嘴:“造?咱连个像样的铁匠铺都没有,造啥?土炮?那玩意儿炸膛比炸鬼子还勤。”
“土炮也得造,”李明远从怀里掏出个铁皮烟盒,里面装着几块黑色的东西,“这是马老根在黑风口烧的木炭,比城里买的耐烧;这是河湾村的黏土,能烧砖;还有杏花村的蓖麻,能榨油——有这些,就能办工厂。”
他在地上画了三个圈:“第一个圈,建铁厂,打农具,修枪支;第二个圈,建炸药坊,用硝石、硫磺、木炭配炸药;第三个圈,建纺织厂,让妇女纺线织布,咱总不能一直穿补丁衣服。”
周桂兰抱着药箱进来,闻言眼睛一亮:“我还能加一个——制药坊。山里的草药多着呢,晒干了能治伤,能防疫,比鬼子的西药管用。”
“就这么定了!”李明远用树枝在三个圈外又画了个大圈,“这些厂子都得藏在隐蔽处,鬼子来了能拆,鬼子走了能建,咱叫它‘流动工厂’。”
窗外的雨还在下,但祠堂里的人眼里都透着光。赵铁山摩拳擦掌:“俺去找赵铁柱,那小子以前在县城铁铺当过学徒,懂打铁;马老根烧炭是好手,让他管焦炭;水生会治水,让他修个小水渠,带动水磨——磨粮食、轧棉花都能用。”
二、铁厂:从“废铁堆”到“万能炉”
赵铁柱的铁厂藏在黑风口的山坳里,用石头垒了三间棚子,炉膛是用河湾村的黏土糊的,风箱是马老根用牛皮缝的,拉动时“呼嗒呼嗒”响,像头喘气的老牛。
开工第一天,只有一堆废铁——有从鬼子炮楼拆的铁轨,有百姓捐的破犁铧,还有赵铁山他们缴的鬼子刺刀。赵铁柱抡着大锤砸了半天,虎口震得发麻,废铁还是硬邦邦的。
“得用焦炭,”马老根蹲在炉膛前,往里面添了块黑炭,“这玩意儿火力猛,能把铁烧化。”果然,焦炭烧得炉膛通红,废铁慢慢变软,赵铁柱趁机用钳子夹起来,往铁砧上猛砸,火星溅得像烟花。
三天后,第一把锄头出炉了。虽然歪歪扭扭,锄刃也不够锋利,但拿到李家庄时,老农王大爷摸着锄柄直落泪:“多少年没见过新锄头了,鬼子把铁器都搜去打炮了。”
铁厂的名气慢慢传开,送来的废铁堆成了小山。赵铁柱琢磨着改进技术,让徒弟们用黏土做模具,把熔化的铁水倒进去——居然浇出了十个手榴弹壳。周小满拿着壳子往里面填炸药,试爆时“轰隆”一声,炸得石头满天飞。
“能造手榴弹,就能造枪管!”李明远看着炸飞的石头,眼里闪着光,“让赵铁柱试试,把铁轨熔化了,浇成枪管毛坯,再一点点磨。”
磨枪管是个细活,赵铁柱让人用硬木做了根钻头,绑在水磨上,借着水流的力气慢慢钻。第一个枪管钻废了七根钻头,第二个勉强能用,装上火药试射,居然能打五十步远。
“这叫‘土造步枪’,”赵铁柱摸着枪管上的毛刺,嘿嘿直笑,“比鬼子的三八大盖差远了,但总比烧火棍强。”
到了初夏,铁厂已经能月产二十把锄头、十五把柴刀、五支土造步枪,还有源源不断的手榴弹壳——赵铁山的队伍打伏击时,再也不用心疼弹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