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烽烟:各村镇的暗战与呼应

烽烟:各村镇的暗战与呼应

一、正月十五的信号

元宵节的月光刚爬上树梢,柳树屯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了二十多个黑影。赵铁山蹲在碾盘上,借着灯笼的光清点着手里的家伙:五杆土炮(枪膛里塞满了铁砂)、十二把柴刀(刃口磨得发蓝)、三十多个用洋油桶做的土炸弹(引线被截成统一的长度)。

“记住信号,”他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攥紧刀柄,“城里火起,就往炮楼冲。张老汉带民兵守村口,别让一个鬼子跑出去报信。”

张老汉摸着怀里的老烟袋,烟杆是用枪管改的,能打一发霰弹:“放心,俺们把村口的小桥拆了,鬼子想跑,得先问问这杆‘烟袋枪’。”

亥时刚过,县城方向突然亮起三团火光,像三颗烧红的烙铁坠在黑夜里。赵铁山猛地站起来,柴刀往空中一举:“走!”

二十多个黑影像狸猫似的窜向三里外的炮楼。那炮楼里住着两个鬼子和一个班的伪军,此刻正围着桌子赌钱,桌上还摆着没吃完的元宵。赵铁山的土炮“轰”地一响,炮楼的木窗被炸得粉碎,铁砂溅在墙上,簌簌往下掉土。

“八路!”伪军们吓得魂飞魄散,有个想摸枪,被赵铁山甩过去的土炸弹炸翻在桌下。两个鬼子举着刺刀冲出来,刚到门口就被柴刀劈中——张老汉的儿子虎子力气大,一刀把鬼子的刺刀劈成了两截,紧接着一脚将人踹进炮楼。

一盏茶的功夫,炮楼就被拿下。赵铁山让人在楼顶升起火把,火光在夜风中摇曳,像一只醒目的眼睛。没过多久,黑风口、杏花村、河湾村的方向也亮起了火把,连成一串,将县城外围烧得通红。

二、黑风口的猎枪阵

马老根的“烧炭工”们在黑风口的林子里布下了天罗地网。他们把碗口粗的树干锯断,用藤蔓缠在半空中,只要有人撞上去,树干就会带着风声砸下来;地上挖了半人深的陷阱,里面插着削尖的竹片,上面铺着枯枝败叶。

鬼子的巡逻队刚进林子,就听见“咔嚓”一声脆响——头前的伪军踩中了陷阱,惨叫声还没落地,半空中的树干就砸了下来,把后面的两个鬼子压在底下。马老根吹了声口哨,林子里突然亮起十几盏马灯,二十多个猎户举着猎枪从树后闪出,枪口上还缠着红布条。

“放下枪!”马老根的嗓门像破锣,“缴枪不杀,回家还能吃口热元宵!”

伪军们看着陷阱里同伴的惨状,又看看黑洞洞的枪口,纷纷把枪扔在地上。只有那个鬼子小队长还想顽抗,举着指挥刀喊“冲锋”,被猎户王二柱一猎枪打穿了肩膀,指挥刀“当啷”落地。

清理战场时,马老根在鬼子的背包里翻出半袋元宵,还是热的——估计是从百姓家里抢的。他让人把元宵分给俘虏,自己则带着人往炮楼赶:“赵铁山那边怕是用得上这些枪。”

三、杏花村的红绸带

周桂兰的识字班成了最隐蔽的情报站。孩子们提着灯笼在村里穿梭,看见伪军就唱新编的儿歌:“正月十五闹花灯,鬼子抢粮不害臊,藏粮藏在东头窖,伪军帮忙扛麻袋……”

周桂兰把歌词记在桑皮纸上,卷成细条塞进发髻。有个伪军小队长的婆娘常来识字班,说想让儿子认几个字。周桂兰教孩子写“家”字,趁机问:“听说城里的炮楼缺粮食?”

婆娘叹着气说:“可不是嘛,昨天还来村里搜,连喂猪的糠都刮走了。西头炮楼的王班长说,他们快断粮了,想偷偷往城里运,又怕被八路劫了。”

周桂兰心里一动,让孩子们往各家各户送红绸带:“今晚挂在门楣上,是辟邪的。”其实红绸带是暗号——挂两条的是能藏人的,挂三条的是有粮食的,挂五条的是能帮忙传递消息的。

天黑后,周桂兰带着五个女兵往炮楼摸去。守炮楼的伪军果然在偷偷收拾粮食,准备半夜运走。她们刚靠近,就听见里面传来争吵声——原来伪军们在分赃,为了一袋白面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