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楚风将所有的情感投入到了《无声的呐喊》的拍摄中。这部电影聚焦聋哑人群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世界,拍摄难度极大。
楚风不仅作为主演,更是作为出品人,事无巨细地参与到各个环节。
他要求剧组所有主演进行长达数月的哑语和生活体验;为了一个真实的镜头,可以反复拍摄几十遍;为了节省经费,他把自己的片酬降到了最低,将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制作中。
整个剧组在他的带领下,形成了一种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创作氛围。没有明星耍大牌,没有资本指手画脚,只有一群想做好电影的人。
拍摄过程依旧困难重重,审核环节依然磕磕绊绊,但楚风扛住了所有压力。
他动用了自己逐渐积累的人脉(包括陈导等真正尊重艺术的前辈),据理力争,最终电影得以保留核心表达,顺利过审。
电影上映后,再次引发了轰动。其深刻的社会关怀、精湛的表演(楚风饰演的聋哑人父亲堪称教科书级别)、极具冲击力的真实感,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更是横扫了国内外多个电影节的重要奖项。
楚风没有沉迷于荣誉,他在获奖感言中再次感谢了所有剧组人员,并将大部分功劳归于原型人物和聋哑人顾问团队。
他宣布将《无声的呐喊》大部分票房收益捐出,用于成立关爱聋哑人的公益基金。
这一举动,彻底奠定了他在业界和公众心中“德艺双馨”的地位。再也没有人质疑他的“清流”人设,他用两部扎实的作品和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蜕变和决心。
功成名就,誉满天下。但楚风心中最牵挂的,依然是苏晴。
他依旧保持着每天发短信的习惯,内容更加生活化,分享片场的趣事,遇到的挫折,看到的风景,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他不再提过去,不再说道歉,只是让她感知他的存在和变化。
苏晴的回复渐渐多了一些,虽然还是很简单,但偶尔会问一句“吃饭了吗?”或者“注意休息”。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转机发生在一个深夜。楚风因为连续熬夜拍摄病倒了,高烧不退,住院打点滴。
昏昏沉沉中,他下意识地发了一条语音短信,声音沙哑虚弱:“晴晴,今天……可能没法跟你细说了,有点发烧……没事,睡一觉就好……”
第二天清晨,他醒来时,发现手机里有一条苏晴的语音回复,点开,是她带着焦急和一丝哭腔的声音:“你怎么了?严不严重?在哪家医院?”
楚风的心猛地一跳,几乎要从病床上坐起来!他立刻回复了医院地址和房间号。
几个小时后,病房门被轻轻推开。苏晴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脸上带着担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
四目相对,时光仿佛静止。
楚风看着她,眼眶瞬间就红了,千言万语,只化作一个微笑:“你来了。”
苏晴走进来,将保温桶放在床头,声音很轻:“熬了点粥……生病了就别乱发信息。”
那一刻,楚风知道,漫长的寒冬,终于快要过去了。虽然裂痕仍在,破镜重圆需要更多时间,但至少,阳光已经照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