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空中走廊的设计构想

我盯着终端上的警报信息,北区重力传感器记录到的0.3G波动持续了4.8秒。这个数值和我在试验舱内测得的数据几乎一致。刚才的实验明明在封闭环境中进行,理论上不会影响外界。但现在看来,零域的能力突破已经开始对外界产生作用。

这让我意识到,重力场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它已经能渗透进现实结构中。

我转身走向指挥中心,脚步比想象中稳。身体还残留着实验后的疲惫,双腿发沉,但大脑异常清醒。重力场的参数还在脑海里循环滚动,像一条不断刷新的代码流。我需要把这些数据转化成实际用途。

指挥中心的沙盘灯亮着,废墟城区的立体投影浮在桌面上。我伸手调出城市地图,手指划过东区到净水舱之间的断裂带。那里原本有一段高架桥,现在只剩两墩立在裂缝两侧,形成三十多米的断口。

老周推门进来时,我正放大那段区域的结构模型。

他把一份侦察简报放在桌上,“西区那边暂时安静,但巡逻队发现北面废墟有新的脚印,不是我们的人。”他顿了顿,“要是有条天桥跨过去,来回能省二十公里路。”

我没有立刻回应。他的这句话却在我脑子里撞了一下。

“不只是省路的问题。”我说,“如果能在断裂带上建一条空中走廊,不仅可以缩短通行距离,还能避开地面可能埋设的陷阱或污染区。”

老周皱眉,“你是说再造一座桥?材料不够,地基也不稳。那地方下面全是空洞,承不住重。”

“不用传统方式建。”我打开终端,调出一段模拟动画。

屏幕上,一条轻质合金骨架从一端桥墩延伸而出,中间部分没有实体支撑,而是分布着数个小型光点。每一个光点都在释放微弱的引力场,将走廊主体轻轻托起。整条通道呈现出一种半悬停的状态,像被无形的手扶着。

“这是……你那个重力场?”老周凑近看。

“对。走廊本身只做轻量化结构,关键节点用现有桥墩固定。其余部分由微型重力场阵列提供浮力补偿。这样既能减少材料消耗,又能适应复杂地形。”

他盯着模型看了很久,“万一哪天这什么场突然没了呢?人走在上面掉下来怎么办?”

“不会全断。”我指着屏幕,“每一段都是独立模块,有自己的供能和控制系统。就算其中一段失效,相邻模块会自动增强输出,争取三到五秒的缓冲时间,足够发出警报并让人撤离。”

老周摸了摸下巴,“听着靠谱,可这玩意儿得一直开着吧?你的能力撑得住吗?”

这才是真正的难题。

我点头,“持续供能确实耗大。如果一直维持最大输出,我的精神力扛不住。”

“那怎么解决?”

“不一直开。”我说,“改用脉冲式供能。”

我切换画面,显示一组波形图。重力场不是连续运行,而是在特定时间点短暂激活,利用惯性让结构保持短时平衡。就像踩水漂的石头,不需要一直托着,只要在要下沉时轻轻抬一下就行。

“每次激活间隔0.8秒,单次持续0.2秒。测试模型显示,这种模式下能耗降到连续模式的百分之三十七,结构稳定性仍能达到安全标准。”

老周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你还真敢想。不过……这法子能行。只要第一段试建成功,后面就能一段段接上去。”

我心里松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