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它证明了 一种可能性——一种利用秩序体系自身的微观不确定性,实现“渗透”与“影响”的可能性!
…
回响织网内部,悲伤并未散去,但已然转化为一种更加坚韧、更加冰冷的决心。在林晚、雷栋、何雨水的带领下,织网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林夜以继日地分析着何雨柱最后传递数据中那些可以破译的部分,尤其是关于“秩序之影”逻辑行为模式的分析。她试图理解何雨柱用生命换来的情报,寻找敌人的潜在弱点。
雷栋重新整编了所有可用的军事力量,包括那些由意识体驱动的虚拟战舰和防御平台,加强了织网关键节点的防护,并制定了数套在绝境中发动反击的悲壮预案。
何雨水则与万灵古树深度共鸣,将生命织锦的力量更多地倾向于“守护”与“净化”,努力驱散着“希望稀释”协议带来的负面影响,维系着幸存者们的意志之火。
他们不再寄希望于奇迹般的救援,而是准备依靠自身,战斗到最后一刻。
然而,就在这紧张压抑的氛围中,一些极其细微的、积极的变化,开始在某些敏锐的幸存者感知中出现。
一名负责监控织网外部屏障的能量工程师,在例行检查时,忽然觉得那原本如同厚重混凝土墙壁般令人绝望的“规则牢笼”壁垒,在某个瞬间,似乎… “薄”了那么一丝丝?仿佛隔音极好的房间外,隐约传来了一声极其遥远的、无法分辨内容的呼唤。这感觉转瞬即逝,无法复现,他甚至以为是自己压力过大产生的幻觉。
另一位擅长感知的信息处理员,在深度冥想时,偶尔会捕捉到一两个极其微弱、但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秩序之外”活力的规则碎片,这些碎片并非来自织网内部,也非“秩序之影”的造物,它们如同来自另一个维度的微风,悄然拂过她的感知边缘。
小主,
这些现象太微弱,太个体化,无法形成有效的证据链,甚至无法在织网的公共频道中进行有效交流和验证。但它们确实在发生。
林晚也隐约感觉到了。她的“逻辑梳理”天赋让她对规则层面的任何细微变化都格外敏感。她说不清那是什么,但她能感觉到,那绝对封闭的“规则牢笼”之外,似乎… 多了某种东西。某种并非“秩序之影”控制的,带着一丝熟悉的… “变量”气息的东西。
“是…原点吗?”她心中暗忖,“还是…何雨柱留下的其他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