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何告诉这些人,正是这个他们看不起的前驿卒,将在八年后攻入北京,终结大明王朝?如何告诉他们,高迎祥之死非但不是流寇的终结,反而是李自成崛起的起点?也是天下流寇崛起的起点?
“诸位大人,”
赵子龙选择谨慎地措辞道:“流寇之起,根源在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只要饥荒不止,赋税不减,则流寇如野草,烧之不尽,春风吹又生。高迎祥虽亡,但只要其他流寇登高一呼,饥民必蜂拥相从。”
孙传庭若有所思:“主公言之有理。剿寇必先安民,此乃根本之策。然则当下之势,主公认为该当如何?”
赵子龙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飘落的树叶,仿佛看到了大明江山即将到来的寒冬。
小主,
“高迎祥之死,非但不会使流寇势弱,反而将成为起义军力量超过朝廷的转折点。”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曹文诏忍不住站立起身,满眼的不敢相信:“不会吧!高迎祥乃流寇之首,如今被擒,如何反成贼势壮大的契机?!”
赵子龙不慌不忙,缓缓道来:“诸位请想,高迎祥虽勇,却终究是流寇思维,只知流窜劫掠,不知建立根基。而李自成则不同,他目睹高迎祥之败,必将吸取教训,改变策略。”
他顿了顿,继续道:“更重要的是,高迎祥之死也将促使各路流寇更加团结。”
“此前各部流寇各自为战,今后为求自保,必将更加紧密合作。”
“张献忠、罗汝才等人,虽与高迎祥有隙,但兔死狐悲,今日高迎祥之结局,明日可能就是他们的下场。”
卢象升沉吟道:“主公的意思是,流寇以后会因此战而改变战斗的策略?”
“正是。”
赵子龙点头,继续道:“他们将不再满足于流窜劫掠,而是开始建立根据地,争取民心,甚至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到那时,他们就真的不再是单纯的‘流寇’,而是有组织、有目标的起义军了。”
室内一片沉默。
赵子龙的话,仿佛为众人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们看到了之前从未考虑过的可能性。
这时,赵子龙走到地图前,手指在几个名字上轻轻敲击,最终停在了“贺一龙”三个字上。
此前,他就仔细研究了各路义军将领对这件事的反应。
于是定下了新的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