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高迎祥被俘了,部队也大部被歼灭。”
孙传庭将手中的军报轻轻放在桌上,声音平静,却难掩心中的翻涌。
室内顿时一片寂静。
卢象升猛地站起身,接过军报细看。
曹文昭抚须沉思。
而坐在角落的赵子龙,却是心中古井不波,他知道这一天早晚会来的。
“好!好!好!”
曹文昭连说三个“好”字,击案而起:“陈奇瑜此役,可谓断流寇一臂!高迎祥既除,余寇不足为虑矣。”
卢象升仔细阅读军报后,也是面露喜色:“黑水峪一战,歼敌数万,生擒贼首。此乃剿寇以来最大胜利,看来流寇之祸,指日可平啊。”
孙传庭也附和地点点头:“高迎祥乃流寇中最为彪悍者,其余张献忠、罗汝才等,虽也凶顽,但威望与能力皆不及高贼。如今高贼被擒,流寇群龙无首,必生内乱。朝廷只需乘胜追击,必可一举荡平寇乱。”
三人相视而笑,一直紧绷的神情终于有所放松。
自崇祯初年流寇四起以来,官军屡战屡败,如今终于迎来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
他们虽然不再是朝廷命官,但是能够见到天下兵戈暂止,百姓也能少一些苦难,也不由高兴几分。
然而,角落里的赵子龙却轻轻摇头,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主公何故叹息?”
孙传庭敏锐地捕捉到了赵子龙的反应,不解地问道:“莫非对此战果有所怀疑?”
赵子龙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大明疆域图前,目光深邃悠远:“诸位大人,高迎祥被俘,确实是大捷。但若以为流寇之祸将因此平息,恐怕是过于乐观了。”
曹文诏不以为然:“主公是不是多虑了。高迎祥部乃流寇主力,今番覆灭,其余残寇闻风丧胆,正是朝廷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
“你们可知,高迎祥虽被俘,其部下李自成却已突围而出?”
赵子龙转身,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继续道:“此人勇猛果决,善于笼络人心,在高迎祥旧部中威望甚高。依我之见,他必将接替高迎祥,成为新的‘闯王’。”
卢象升皱眉道:“李自成?可是那个银川驿卒出身的贼将?此人确实有些能耐,但如何能与高迎祥相提并论?”
赵子龙心中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