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兵锋所向联七村,铁壁初成护乡关

西杨村入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三天内就传到了周边的六个村子。南河村的人扛着二十根松木来了,说能做枪托;北岭村赶着五头水牛来,说能拉犁耕地,也能当运输队;就连最远的卧牛村,都派了个会打铁的老把式,带着两箱铁钉子,说要给联防队打大刀。

半月后,联防队已经扩到七个村子,壮丁总数过了百,还像模像样地分了队:

——作战队:由李虎统领,六十个精壮汉子,配备土铳二十杆、土炸弹五十颗、大刀长矛若干,负责正面冲杀;

——后勤队:王二柱带着三十个年纪稍大或带伤的弟兄,管着碾米坊、药库和新盖的粮仓,还种着十亩试验田,种的是李明远带来的双穗麦种;

小主,

——情报队:周镇长牵头,各村都出了个“眼线”,有的是货郎,有的是樵夫,专门打探鬼子动向,用暗号传递消息——比如货郎的货担上多挂个红布条,就代表“鬼子在黑风口集结”。

这天,情报队传来消息:鬼子从县城调了一个小队,带着两门小炮,要去卧牛村抢秋粮。卧牛村是新入队的,壮丁刚训练没几天,怕是顶不住。

李明远立刻召集各队队长议事。祠堂的八仙桌上摆着张新画的地图,七个村子像北斗七星似的分布着,黑风口就在星阵的中心。

“鬼子从县城来,必经南河村外的石桥。”李明远用手指敲着地图,“那桥是石拱桥,只能过一辆马车,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李虎摩拳擦掌:“让作战队埋伏在桥两边的树林里,等鬼子过到一半,咱就扔炸弹,把桥炸塌,让他们进退不得!”

“我补充两句。”周镇长推了推眼镜,“南河村的人熟悉水性,可在桥下藏些人,等鬼子掉水里,用鱼叉捅他们——咱不能光靠炸弹,得省着用。”

王二柱也开口:“后勤队把粮仓的粗粮往卧牛村送点,让老乡们先把粮食藏起来,别让鬼子抢着。再备二十副担架,放在石桥附近的山洞里,万一有伤员能及时抬回来。”

计策已定,各村立刻行动。南河村的后生们扛着鱼叉往石桥下钻,水性好的还在桥墩上系了绳子,说等鬼子来了就把桥板拉松;卧牛村的人连夜往山里运粮,老太太们把私房钱缝在鞋底,说要给联防队买火药;李虎带着作战队往树林里埋伏,土铳里都压满了铁砂,土炸弹的引线剪得长短一致。

第二天晌午,鬼子的队伍果然来了。三十多个鬼子押着五辆马车,耀武扬威地往石桥上走,领头的小队长骑着匹瘦马,手里的军刀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等他们再走三步。”李明远趴在树杈上,手里的步枪瞄准了那个小队长。

三步刚过,李虎猛地吹了声口哨。桥两边的树林里瞬间飞出十几颗土炸弹,“轰隆”声震得树叶哗哗掉,最前面的两辆马车被炸翻,粮食撒了一地,惊得马直尥蹶子。

鬼子慌了神,刚想往回退,桥板突然“咔嚓”一声塌了——南河村的人在桥下猛地拽动绳子,石桥的中段塌了个大豁口,两个鬼子没站稳,尖叫着掉进河里,刚浮出水面就被鱼叉捅穿了喉咙。

“冲啊!”李明远喊着,从树杈上跳下来,步枪连续开火,把想架炮的鬼子打倒在地。李虎带着作战队从树林里扑出来,土铳“砰砰”作响,铁砂像撒豆子似的泼向鬼子,打得他们抱头鼠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