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章 暗流涌动,瓜分利益(八)

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察司)的权力被南归的御史们瓜分,各地的巡查、弹劾之权几乎全落进他们手里;

三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更讲究均分,东林党占大理寺掌司法复核,马党得太常寺管祭祀礼仪,无党派官员则领了光禄寺,负责宫廷用度,三家各占其一,谁也别想独大。

最关键的五军都督府名额,也早有安排——

江北三镇的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各占一个,再加上福建郑芝龙、广东丁魁楚两位手握地方兵权的总兵巡抚,把南朝能调动的军权牢牢抓在手里,免得再出乱子。

蛋糕刚分完,南京大报恩寺旁的天主教堂就传来了好消息——

耶稣会的大明会长艾儒略主动找上门,说愿意帮南大明引进西洋火器,还能联络海外的东印度公司供应粮船,助他们对抗北方的“贼人”。

这对刚稳住阵脚、正缺军械粮饷的南朝来说,无疑是多了个意想不到的助力,马士英当即派人参详,连之前对“洋教”颇有微词的东林党,也暂时闭了嘴。

乾德三年正月初七的南京,残冬的寒气像浸了冰的棉絮,裹得人鼻尖发红,可满城飘飞的红绸子却硬生生暖透了半座城——

临街的酒肆悬着红幡,连城墙根卖糖人的担子上,都插着两朵红纸剪的牡丹。朝天宫广场上,明黄的仪仗旌旗被北风扯得猎猎作响,金线绣的龙纹在冷光里晃得人睁不开眼。

朱由崧踩着描金的台阶往上走,衮龙袍的下摆扫过汉白玉栏杆,每一步都听得见玉带扣碰撞的轻响。

他站在登天台中央时,檐角残留的积雪正巧簌簌坠落,却瞬间被百官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盖了过去,宣旨太监尖亮的嗓音穿透人群,把马党、东林党的封赏名单念得清晰,有人垂首谢恩时,帽檐上的白霜都沾了几分喜气。

这场大典的铺垫,早在乾德二年十二月就藏进了南京城的暗潮里。

马士英在书房翻宗人府名册时,手指总在“朱常浩”三个字上反复摩挲,烛火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块沉甸甸的墨团。

他特意挑了个雪后初晴的日子,派心腹带着密信去凤阳,可那人刚在朱常浩面前说明来意,这位宗正就猛地拍了案,茶盏里的残茶溅了满桌。

“朱由崧这是数典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