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情如火,臣在万里之外,不能事事请示,若有僭越,事后臣自当回京领罪。”
贾琏在奏报的最后,留下这么一句话。这不是随便写的,而是这些年,不少人抓住南洋新军的事情大做文章,说贾琏要学晚唐的军阀,割据一方了。加之贾琏也确实在用人上任人唯亲了,非要较真,还真有点说不清楚。
战争的准备,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次出战,尽管要求速战速决,但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不是现在动动嘴,几万人就到缅甸外海。
调那些部队出战,需要多少后勤支撑,这些都是需要参谋部做计划的。
贾琏这边光是准备,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信使都能跑一个来回了。如果皇帝对贾琏没有想法,那么最后一句话,就发挥作用了,至少能给皇帝时间,让他来决定,最后出征前能叫停贾琏。信使发往京师的同时,贾琏还给印度的丘吉尔送了一封信,告诉他要出兵缅甸,不要误会。
承辉帝这边接到贾琏的奏报,很是认真的看完后,认为贾琏的意见是中肯的,也是正确的。当即召集内阁会议,传阅奏报后,承辉帝也不问其他人,直接开口:“贾不器所奏,朕深以为然。英国方面,李卿家亲自去通报一声,以免造成误会。关于南洋兵权之事,朝中多有质疑者,贾卿心有不安,朕当抚之。赵现云(峰)应该还在路上,正好能赶上给贾卿送行。云南方面,立刻发文,令任初生(旭)不求胜,但求稳住局面,不使糜烂。”
讲道理,这就是大国的底气了,国家大,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就算整个云南都丢了,那又如何呢?
承辉帝的愤怒和重视,原因也很简单,我这刚宣布承辉之治,你就打上门来?置皇帝的脸面于何地呢?
承辉帝再下一道圣旨,强调了对于贾琏的授权,并发文警告那些说怪话的人,再有人说贾琏拥兵自重,有陈桥之嫌,就派他去云南打仗。
比起朝廷的反应,丘吉尔的反应才是真的大,接到贾琏的信,看了好久,狐疑不定。
印度对于带英而言,可是太重要了,这边的人饿死都不反抗的。人口多,面积广,几乎有无限的人力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压榨,上哪去找这么好的殖民地?(PS:也不是没有反抗者,只不过一言难尽吧。说实话,也只有印度,才会诞生甘地。)
随着贾琏一声令下,从广东各地到南洋,全都动起来了。战舰开始集结,后勤船只进入港口,各种军需物资开始装船。为了让士兵们吃口好的,贾琏甚至推出了斯帕姆(午餐肉)。食品健康防腐剂什么的,谁顾得上那么多。至于防腐剂哪里来的,当然是拉瓦锡实验室的功劳。这东西其实去年就开始生产了,钢铁厂造出了马口铁之后,贾琏就琢磨这玩意了。正好生产了一大批,还没开始销售呢,全都出库了。
这玩意到底如何,大家去了解一下,早期英国海军吃的肉干就知道,斯帕姆有多良心了。
(PS:都开挂了,大家就别斤斤计较了。)
有了马口铁,还能搞鱼罐头,豆豉的,味道很正。只不过南方人嘛,懂的都懂,新鲜鱼都吃腻了,还吃罐头?
战争准备紧锣密鼓,贾琏希望这是最后一次出征了,以后打死他都不想带兵打仗了,太辛苦了。
正式出征之前,赵峰来到了广州,与贾琏见面后,迫不及待的要求一次谈话。
贾琏满足了他的要求,单独与之谈了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半夜,期间都是赵峰问,贾琏答。
赵峰很认真,拿个本子记录下来。
谈到西洋各国的时候,贾琏很中肯的告诫他:“现云兄,西洋人绝不可信,彼等蛮夷也,奉行所谓的丛林法则,傲慢野蛮,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强者即正义。任何时候,与西洋人打交道,都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要跟他们讲利益,一分一厘都要算清楚。”
说实话,赵峰读过贾琏的很多文章,尤其是关于西洋方面的。现在当面听他评价西洋人,还真是大受震撼。
这话居然是出自一直力主与西方接触,加大贸易力度的贾琏之口。
还以为他一直与西洋各国关系良好呢,没想到就这?
“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尚往来,西洋各国,在外交上,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如果我们强,他们就愿意坐下来谈,如果他们强,他们会打上门来,傲慢的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