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大着肚子从村子里走过,就连孩子都要冲她身上丢石子儿,嘴里大喊:“给农民阶级脸上抹黑,生出来的娃儿也好不到哪儿去!”
姜栀子过上了人人喊打的日子。
她没有钱没有粮,辍学后,只能住在村头被人遗弃的破烂土坯房里。
如果不是所有农民都可以参加集体劳动赚取工分,分得口粮,恐怕姜栀子也熬不到姜栀重生过来,早就带着孩子一块儿给饿死了。
但姜栀子也因为名声问题被差别待遇,分不到好的农具,每次出去劳作干活都得用一双细嫩的手。
她以前没干过什么力气活,以致于每天干的活有限,一个劳动日能赚取两三个工分都算是多的,堪堪维持温饱罢了。
不过,评工记分的方法也被逐渐废止。
姜栀子带着孩子就过上了忍饥挨饿的日子。
面对食物的紧缺,姜栀子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她只想生存。
人在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会用极端的办法获取粮食。
她不敢明偷暗抢,便厚着脸皮四处撒野,邻居家中的南瓜,红薯,苞米等,几乎一切能“顺走”的东西,都遭过她的毒手。
这样一来,众人对姜栀子的厌恶更上一个台阶,已经到了人见人唾的地步。
在所有人的歧视,谩骂以及舆论压力下,姜栀子还能好好的活着,这也是多亏了她那自私自利的个性以及极厚的脸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