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该说的我都说了。眼下从中原军区和南方军区调运来的三个军,已经在吉林一线摆开阵势。绥化方面已经坚守了半个月,昨天总参已经下令放弃绥化,第六军缓缓南撤。就目前的战局发展来看,中俄双方暂时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斗。俄军要完成部队的集结和后勤的补给,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我军也要抓紧时间休整,以利再战。”
1904年的4月,随着辽东半岛上的战斗告一段落,中俄战争的焦点再次转移到东北战场上,第六军在绥化苦苦支撑了半个月后,毙伤俄军六万余人,付出了三万人伤亡的代价后,第六军撤出绥化,缓缓南下!
4月下旬中俄双方暂时陷入了一种平静的状态,都需要时间来进行新一轮大战的准备。东北大地上的枪炮声出现了短暂的停顿,而这种停顿意味着一旦再次响起,就是一场血流成河的大战。
5月初,东北俄军进行新一轮的集结,竣工之后的西伯利亚铁路,发挥了重大的作用,5月底,俄军在东北集结了整整32个步兵师,六个骑兵师,大炮1200门,总兵力多达45万。(注,俄军一个步兵师兵力约为12000人。)
中国方面,则集中了全国绝大部分野战军,其中第一、五两个军已经完成了对旅顺的包围。吉林一线包括从绥化退下来的第六军,兵力达到了8个军,总兵力接近50万。
6月初,俄军以骑兵为先导,开始南下。9日,两军轻骑在吉林以北50公里遭遇,短暂的交火后各自退去。大战,一触即发。
第四十八章 两难
“中华共和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刷门面,旧有封建制度并没有受到多少改变,同时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以军队来保护的军事专制国家。”马克思用在德国身上的话,被南山闲人移花接木的用在了中国身上。并强调“这样的国家,很容易随着领导者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政策选择而走向难以预料的发展道路。”
这一样一篇文章在《时务报》上发表后,宣传教育部看了颇为恼火,严老夫子亲自拿着报纸找上沈从云,要求严惩《时务报》这种随意诋毁领袖的做法。
沈从云看见该文章的时候,当着严复的面淡淡一笑道:“这位作者,是以为值得尊敬的人啊!应该说他看见了本质,但有没有完全看明白。权利失去监督是可怕的,这一点他看见了。但是他没有看清楚事情的另一个本质,那就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我,将要或者说想要把中国印上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度走出来,要想实现正真的民主,不仅仅是一代人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况摆在中华民族面前还有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那就是生存危机的问题,不优先解决生存问题,谈何民主和国家强盛?仅仅靠国家制度而没有国民普遍素质的提高,民主只能是一种笑话。未来的半个世纪,随着西方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世界格局必将在动荡中艰难前行,中国要想迅速的崛起,不依靠军队的强大,必将寸步难行。”
初夏的院子里绿树成荫,沈从云和严复在树荫下坐着侃侃而谈,还在报社里兼职记者的柳婷,不停的在边上记录着。
“这些话能够发表在报纸上么?”严复犹豫了一下,本没有这个意思的柳婷也微微的楞了楞,看着沈从云。
“想发就发好了,权利需要监督,舆论监督首当其冲。再说了,真理不辨不明,就当是我闲暇的时候和南山闲人打一打擂台好了。一味的避而不谈,也不是个办法。”
沈从云说完这番话,作为丛林法则在中国的推行者严复,陷入了思考之中。院子里一片安静,只有知了在鸣叫。沈从云悠然而坐的样子,颇有一番古之圣人的味道。
沉寂被石径上传来的塔塔的脚步声敲碎了,赵星龙肥胖的身躯满头大汗的走来,脸上洋溢着不可抑制的兴奋。
特务头子来,严复自然的起身告辞,沈从云对柳婷道:“送一下严先生。”柳婷识趣的起身送严复出去,在一边等待的赵星龙一个大步上前,激动的说道:“大人,库罗帕特金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