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东来宣布三项决定:
一、胖东来上架手工足球;
二、举办“透明餐饮”论坛;
三、给两人送有机蔬菜礼盒。
当晚,贾总微博发长文:《预制菜老板的自我救赎》。
罗老师转发评论:“早这样不完了?”
于东来留言:“来许昌喝酒?”
最感动的是网友拍下的画面:深夜空旷的球场,两个中年男人在踢球。
贾总:“老罗,这球怎么踢不准?”
罗老师:“因为你总想找捷径。”
贾总沉默良久:“是啊,连足球都想预制...”
——
一个月后,中国足协发布《足球真伪标准》,第一条规定:
“任何足球应当以带来快乐为第一要义,科技应为快乐服务而非相反。”
中小学足球课增加手工缝球课程;
中超联赛用球增加“快乐度”检测;
甚至西贝门店都摆着足球——等位时可以颠球,颠满100个送菜。
某天深夜,罗老师收到贾总消息:
“老罗,今天我自己缝了个球,像包子。”
罗老师回复:“发来看看。”
五分钟后,罗老师回:“是像包子,但比预制球强。”
配图是贾总满是针眼的手指,和歪歪扭扭的足球。
也许,真正的进步就是这样——
从承认针会扎手开始,
从接受不完美开始,
从放下身段学缝针开始。
就像那个被踢得破旧的手工足球,在孩子们的脚下传递时,
里面装满的不是科技,不是概念,
是最简单的快乐。
而快乐,从来不需要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