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基石的低语

新的战略方向确定后,玄武基地如同精密的齿轮,开始在新的轨道上运转。

探索队的身影依旧活跃在基地外围,但他们不再执着于开拓疆土,而是像谨慎的医者,用特制的规则感应器“聆听”着大地的脉搏,记录下每一处规则稳定点、每一片污染区、每一种新出现生物的频率特征。

沈鸿的实验室则分成了两个主要方向。

一组人继续攻坚“规则静萱”的培育与应用,另一组则由沈鸿亲自带领,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与“基石”的深度沟通上。

这并非易事。

升级后的“基石”,其逻辑核心如同一个不断自我迭代、无限扩展的复杂多维结构。

之前建立的简单问答模式早已失效,强行沟通只会得到一堆看似相关却又无法理解的规则碎片反馈。

“它像是在用一门我们完全不懂的、由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的语言在思考。”

一个年轻的数学家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对着屏幕上滚动的、充满拓扑结构和抽象符号的数据流抱怨道。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偶然的尝试。

沈鸿决定不再试图去“理解”基石的全部逻辑,而是模仿赵小玥感知规则的方式,尝试去“感受”它的意图和倾向。

他们不再发送具体的指令或问题,而是将基地当前面临的困境——资源匮乏、外部威胁、对未知“看守者”的忧虑——转化为一种抽象的、包含因果和需求关系的“情境模型”,小心翼翼地投射向“基石”的规则场。

起初,如同石沉大海。

但几天后,负责监测的研究员发现,“基石”的规则场出现了一种极其细微的、带有明确指向性的“共鸣”。

这种共鸣并非语言,更像是一种……引导。

它没有直接给出解决资源匮乏的方案,但其规则场的某些特定波动,总是会指向基地外围某个此前被忽略的、规则相对平缓的区域。

陆岩派出的探索队在那里发现了一种富含特定金属元素的矿脉,其存在形式与旧世界截然不同,却恰好能被基地现有的、经过改造的冶炼设备处理。

它没有告知如何应对“看守者”,但当沈鸿团队将“规则静萱”的稳定频率模型共享给它后,“基石”反馈回一种经过优化的、更具效率的规则场构建模式。

利用这种模式,基地外围几个小型安全区的稳定性提升了近一倍,能耗却降低了三分之一。

更令人惊讶的是关于赵小玥。

在她身体逐渐恢复,开始尝试重新控制和使用自己的能力时,她发现自己与规则之间的“隔阂”似乎真的变薄了。

她不仅能更清晰地“看见”规则,甚至能隐约捕捉到“基石”散发出的、一种极其微弱却持续不断的“背景音”。

那并非具体的语言,而是一种……趋向性。一种对“秩序”、“平衡”、“共生”的天然追求,以及一种对破坏这种状态的“混乱”与“绝对控制”(如同已消亡的“神谕”)的本能排斥。

“它……好像有自己的‘喜好’。”赵小玥在一次精神尚可时,向沈鸿和江季黎描述自己的感受,“它不

新的战略方向确定后,玄武基地如同精密的齿轮,开始在新的轨道上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