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的困惑,并非源于情感,而是一种规则层面的逻辑滞涩。
在赵小玥的感知中,那原本如同清澈溪流般和谐流淌的淡银色信号,在接收到沈鸿团队发送的、关于“熔炉”残部能量特征的分析数据后,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湍流”。
就像一道完美数学公式中,突然代入了一个无法被现有定义解释的变量。
“它……停了一下。”赵小玥闭着眼,轻声描述,她的指尖无意识地在空气中勾勒着那无形的波纹,“它好像……在反复‘读取’那段关于‘熔炉’能量的数据……它的‘流动’变慢了,颜色也……暗沉了一点,像是在……思考?”
技术中心内,沈鸿紧盯着高精度规则感应器的反馈。
数据显示,“基石”对外交互的响应延迟提升了百分之十七,其内部规则循环的某些次级模块出现了短暂的、微小的冗余计算。
“它无法将‘熔炉’的能量特征,完全纳入它目前所理解的‘平衡’模型。”
沈鸿得出结论,语气带着一丝不可思议,“‘熔炉’的技术路线,源于对利维坦能量的另一种极端应用,偏向于强制性的提纯、压缩和爆发性释放,其规则签名充满了攻击性和不稳定性。这与‘基石’追求的稳态、内敛、循环利用的核心理念,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一个遵循着古老“共生”理念优化而来的新生意念,第一次接触到了与自身底层逻辑相悖的、源自同源却走向歧路的技术造物。
这对它而言,不亚于一道颠覆认知的难题。
“它会因此改变对我们的态度吗?”江季黎更关心实际问题。
“目前没有迹象。”沈鸿摇头,“它似乎将我们与‘熔炉’区分开了。它只是将这段新的数据作为一个需要处理的‘信息孤岛’暂时封存,或者说是……搁置争议。它的主要算力依旧集中在维持‘绿洲’稳定,以及与我们的基础规则交流上。”
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遇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悖论,它没有死机,而是将这个悖论标记出来,放入一个待处理的队列,继续运行其他确定性的任务。
但这种“搁置”能持续多久?如果“熔炉”的势力继续发展,甚至与基地产生更直接的接触,“基石”会如何反应?它会将“熔炉”判定为需要被“平衡”掉的“混乱因素”吗?
没人知道答案。
“继续观察。任何与‘熔炉’相关的后续信息,发送给‘基石’时需附加最高级别的风险评估说明。”
江季黎指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