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如同风中的烛火,微弱却顽强。在确认了林默暂无即刻危险,且他自身维持的混合秩序场对基地内部环境(尤其是何翟添的状态)似乎产生了某种微妙的良性影响后,江季黎做出了决策:有限度地利用这来之不易的“窗口期”。
基地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在短暂的震荡后,以更高的效率运转起来。
技术核心区成为了不眠的战场。
沈鸿将团队分成了三个小组。
第一组继续全力分析“谐波锁”结构,寻找将其逆向改造成“通道”的理论基础和安全阈值,这是关乎长远存亡的终极课题。
第二组则与林默紧密配合,尝试量化、稳定并优化他周身自然散发的混合秩序场。
他们发现,这种规则场不仅能干扰秩序信标,似乎对基地内部那些残留的、隐性的规则侵蚀网络也有一定的“安抚”或“中和”作用,使得之前因何翟添叛乱而一度活跃的侵蚀痕迹明显减弱。
而第三组,则由沈鸿亲自带领,专注于一个更具体、更紧迫的目标——基于现有数据和林默的规则感知,设计制造一种能够“屏蔽”或“伪装”秩序信标的装置。他们将其命名为“匿影器”。
林默成为了技术区最特殊的“活体仪器”。
他不再需要进入地脉节点,而是坐在特制的隔离椅上,周身连接着数十个生物传感探头和规则波动监测器。
他需要做的,是尽量保持内心平静,让混合秩序场自然流转,同时向沈鸿团队描述这种规则场的细微构成和变化。
这个过程同样不轻松。
他必须时刻维持着自身“调和”意志在利维坦力量与秩序模仿之间的微妙平衡,如同在脑海中同时演奏三种不同风格又必须和谐共处的乐章。
稍有分神,混合秩序场就会变得不稳定,甚至引发利维坦力量的轻微反噬,带来一阵精神刺痛。
但他坚持了下来。
每一次成功的描述,每一次数据与感知的对应,都让“匿影器”的理论模型更加清晰一分。
沈鸿团队根据他的反馈,不断调整着能量频率的模拟、规则拓扑的结构,试图用科技手段复现出林默这种独特的状态。
与此同时,医疗隔离室内,苏婉清密切关注着何翟添的变化。
那与混合秩序场频率相似的脑波谐波持续存在着,虽然微弱,却不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