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道人的灵识突然感到股熟悉的气息。西岐的方向传来战鼓声,姜子牙的大军正渡过黄河,先锋官的战旗上绣着朵莲花,旗穗是用望舒城孩童的头发编的,风过时飘起淡淡的莲香。
“师父,西岐的军队来了!” 清风的灵体在空中跳跃,玉铃虚影发出欢快的响声,“他们终于要讨伐纣王了!”
女娲望着西岐的方向,指尖的彩石轻轻颤动:“这便是天道轮回。” 她的目光落在慈航道人的灵识上,霞光中泛起温和的涟漪,“你以残魂守护人间,这份慈悲,比本尊的五色石更能补天。”
慈航道人的灵识没有回应,只是静静地看着阿禾将那块鹅卵石嵌在女娲宫的地基上。孩子们围着地基唱歌,歌声穿过硝烟弥漫的朝歌城,落在每个等待黎明的人心中。他知道,纣王的覆灭只是开始,只要人间还有贪婪与暴虐,这样的劫难就会不断重演。
但他不再担忧。因为他看到了伯邑考散落的祭文上,“仁德” 二字被无数人拾起;看到了女娲宫的废墟上,孩子们用石子堆砌的祭坛越来越高;看到了西岐的战旗上,那朵莲花在风中猎猎作响,像在诉说着个永恒的真理 —— 神明从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者,而是每个普通人心中那点不愿熄灭的善良。
女娲的霞光渐渐隐去,五色石的光芒化作漫天星雨,落在朝歌城的每个角落。被星雨沾到的冤魂化作光点,融入泥土中,长出片小小的莲心草。百姓们跪在地上欢呼,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天道,却知道黑暗即将过去,光明终将到来。
纣王被囚禁在倾世阁的地牢里,终日对着那幅被篡改的女娲圣像喃喃自语。壁画上的青面獠牙渐渐褪去,露出女娲原本慈爱的面容,只是在眼角多了滴泪,泪水顺着墙壁流淌,在地上汇成条小溪,溪水中漂浮着颗颗鹅卵石,石面的莲花在黑暗中闪闪发亮。
很多年后,有人在倾世阁的废墟中发现了块奇特的石头,一半是温润的玉石,刻着女娲的补天图;一半是粗糙的顽石,画着朵歪扭的莲花。石缝中长出株莲心草,草叶上凝结着颗露珠,露珠里映出个熟悉的身影 —— 慈航道人正站在望舒城的学堂前,听孩子们唱着《望舒谣》,阳光洒在他身上,像件温暖的道袍。
而在女娲宫的旧址上,新的庙宇拔地而起。神像的掌心托着块鹅卵石,石面上的莲花与神像的衣纹完美融合。香客们说,每逢乱世,这尊神像就会显灵,给苦难中的人们送去希望。但只有望舒城的孩子们知道,真正的神明,从来都住在每个人的心里,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善举里,住在那首永远唱不完的《望舒谣》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慈航道人的灵识与这片土地彻底融为一体。他看着纣王的暴政被载入史册,看着西岐的军队建立新的王朝,看着望舒城的学堂培养出代又代心怀慈悲的人。他知道,自己的神游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只要人间还有烟火,还有希望,还有那点不愿放弃的光,他就会永远守护在这里,用无声的慈悲,见证着人间的每一次新生。
这或许就是信仰的真谛 —— 不是对神明的盲目崇拜,而是对善良的坚定坚守;不是对奇迹的苦苦等待,而是对光明的主动创造。就像那块融合了玉石与顽石的奇石,神明的慈悲与凡人的勇气,本就该如此浑然一体,共同构筑着这片土地的根基,抵御着岁月的风雨,永不崩塌。
朝歌城的重建工作在西岐军队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百姓们清理着废墟,将那些被纣王玷污的物品一一焚毁,唯独保留了那块刻有莲花印记的奇特石头。他们把它安放在新建的广场中央,用青石栏杆围起来,供人瞻仰。
每日都有许多人来到石头前,有的是来忏悔过去的盲从,有的是来祈求未来的安宁,还有的是来告诉石头,新的生活正在展开。孩子们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