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我留在主控台前,盯着信号面板。绿色波形缓慢起伏,没有异常。
过了四十分钟,老周回来。
“电池组正常,能撑十二小时满负荷运行。”他说,“要不要试试扩大扫描范围?”
我正要说话,屏幕突然抖了一下。
接收指示灯闪红,一段信号被捕捉到。
我立刻切换到解析模式。背景噪声很强,有效载波被压得很低。我启动三次重采样,分离杂波,提取主体信息。
几秒钟后,语音片段还原出来。
“……这里是南七社区……食物耗尽……孩子高烧……请求支援……”
声音断续,重复两遍后中断。
我和老周都没动。
地图很快调出来。南七社区在旧城西南角,属于失联区,三年前就被标记为无人存活。
可现在,他们发出了信号。
老周拿起记录板,手指在坐标上划了一下。“距离六点八公里,中间有三座倒塌的变电站,还有大片金属残骸。”
“信号能穿过去。”我说,“只要他们还开着设备。”
他又看了一遍地图。“没有能源记录,也没有热源反馈。他们用的是应急电源,撑不了多久。”
我开始记录这段信号的特征参数,标记为优先回应目标。同时保存波形模板,让系统持续监听相同频段。
“我们要回信?”他问。
我没有马上回答。
之前我们只想着活下去,守住营地,修好设备,防住外敌。没想过还能联系别人,更没想过要救别人。
但现在,有人在喊救命。
而且是孩子。
我调出通讯协议编辑界面,准备写回复内容。刚输入开头,系统警报响了。
信号再次出现。
同一频道,同样的编码格式,但这次内容变了。
“……氧气浓度下降……通风系统失效……请求技术协助……重复,请求技术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