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光问道:“当年三千乌桓骑兵叛归之事,究竟为何?”
甄俨叹了口气,语气凝重,“此事牵涉甚广,某当年恰在大将军府任职,对此事的来龙去脉还算清楚。”
吴匡本在看比武,闻言也转过头,道:“甄君倒是说说,当年那事闹得沸沸扬扬。
朝堂上争论了许久,最后怎会落得个乌桓叛归的下场?”
众人都竖起耳朵,连一旁的李义、张磊也竖起耳朵。
甄俨整理了一下衣襟,缓缓道:“此事要从皇甫嵩将军说起。
当年凉州边患初起,皇甫将军上书,请发三千乌桓兵助战。
可北军中候邹靖却上书反驳,说乌桓部众近年多染疫病,兵卒病弱,不堪大用,建议改征鲜卑骑兵。”
“鲜卑?那可是未内附的异族,比乌桓人野得多!”
张磊忍不住插了句嘴,被孟光瞪了一眼,连忙闭上嘴。
甄俨颔首,继续道:“邹靖此言一出,朝廷便将奏议发往四府。
也就是三公府与大将军府,让众臣议决。
当时大将军府的掾属韩卓,极力附和邹靖。
说乌桓与鲜卑素有嫌隙,若征发乌桓,一旦鲜卑趁虚袭击其部落,乌桓兵必然无心作战,定会弃军返回,到时候反而误了大事。”
“这话有些偏颇,乌桓人部落上万,只抽掉三千勇士,何足道哉。
而且边疆,也有我大汉边军!”孟光说道。
“呵呵,孟君说的也有道理。”
甄俨道,“当时应劭应仲瑗,便在驳斥了韩卓。
应劭说鲜卑素来贪婪骄横,且未受朝廷教化,征发他们,无异于引狼入室;
而乌桓是内附藩属,世代受朝廷恩荫,且熟悉边地地形,远比鲜卑可靠。
两人在朝堂上互不相让,争辩了许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磊听得入神,下意识问道:“那最后朝廷如何决断?”
“皇帝见四府争论不下,便召百官廷议。
百官大多认同应劭先生的观点,毕竟鲜卑野性难驯,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不会临阵倒戈。
最终,朝廷还是定了征发乌桓。
可没等皇甫将军着手调兵,他便因战事失利被撤职,改由张讳温太尉接任。”
李义一直沉默,此刻忽然开口:“张太尉接任后,便按原议征发乌桓了?”
“正是。”
甄俨点头,“张太尉到任后,立刻上书朝廷,请求征发三千乌桓勇士。
可就在此时,又出了岔子。
渔阳人张纯,也就是前中山相,主动上书,请求由他统领这支乌桓军队。”
“张纯?”
孟光捻着胡须,“渔阳张家,倒也算个世家。
虽比不得南阳来氏、江夏黄氏,却也是二流世家。
不过那时候张纯似是因事被免了职,想借这个机会复起。”
何方暗自点头,渔阳张家,是一个被历史湮没的家族。
本质原因上,就是因为张纯张举叛乱失败,导致整个宗族几乎死伤殆尽。
但是从历史上的记载中,还是能看出,这个家族绝对不简单。
而张纯张举的叛乱,绝对不是什么地方豪强叛乱。
要知道张纯是前中山相,族中张举任泰山郡太守。
一个家族有两位两千石官员,怎么可能是普通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