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话锋一转,指向舰尾的推进器:“机动性方面,两台矢量推进器采用‘灵能助推技术’,常规航速能达到‘老兵号’的 1.5 倍,战斗时开启灵能助推,航速可提升至 1.8 倍,远超追猎者的轻型巡逻舰。而且推进器配备了‘多角度转向系统’,能在 3 秒内完成 180 度转向,比传统战舰的转向速度快 2 倍,足以躲避追猎者的导弹攻击。”
“那武器系统的具体配置呢?” 雷诺追问,他深知在与追猎者的战斗中,火力压制往往是取胜的关键,“我们需要能击穿他们的护盾,还要有应对集群攻击的手段。”
“武器系统分为三类核心装备。” 凯的手指落在舰首下方的巨型炮管上,“首先是舰首的‘灵能主炮’,炮管由星晶单晶打造,能将灵能转化为高强度能量束,有效射程 100 公里,威力是‘老兵号’主炮的 5 倍,一击就能击穿追猎者的主力舰护盾;其次是舰身两侧的‘电磁速射炮’,射速每分钟 300 发,配备‘智能拦截系统’,能拦截小型战机和导弹,覆盖范围半径 5 公里;最后是舰尾的‘灵能鱼雷发射管’,可搭载 12 枚‘智能追踪鱼雷’,鱼雷头部装有星晶感应芯片,能锁定追猎者的能源核心弱点,命中率高达 90%,是应对大型战舰的杀手锏。”
随着凯的讲解,“奇美拉” 级战舰的轮廓在众人脑海中逐渐清晰,室内的气氛也从最初的震撼,慢慢转变为压抑不住的兴奋。但兴奋过后,现实的挑战如同冷水般浇下 —— 老周拿起草稿纸,上面记录着零件需求清单,他眉头紧锁地说道:“根据图纸估算,战舰的核心零件至少需要 500 个,其中 30% 需要用星晶合金制作。我们现有的纳米熔炉每天最多冶炼 2 块标准星晶合金板,每块板只能加工 3 个零件,按这个效率,光制作星晶合金零件就需要 25 天,加上其他金属零件的制造,至少需要 3 个月。而且部分精密零件,比如灵能主炮的感应线圈,需要精度达到 0.01 毫米的加工设备,我们现有的 3D 打印机根本无法满足要求。”
“还有灵能系统的调试问题。” 星璃的语气带着一丝谨慎,她收起指尖的灵能,额间的晶体光芒也随之减弱,“虽然我们在小型试验平台上验证过灵能传导的稳定性,但战舰的灵能回路总长度超过 500 米,有 200 多个节点需要校准,任何一个节点出现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更重要的是,灵能主炮单次发射需要消耗我 80% 的灵能储备,连续发射两次就会陷入透支状态,如何在战斗中快速补充灵能,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小主,
莉娜则从安全角度提出担忧:“‘先锋号’的工业区目前只能满足零件制造需求,战舰总装需要至少 5000 平方米的平整空间,而且必须配备防磁、防静电的环境。我们现有的 B7 泊位面积只有 2000 平方米,还需要清理 C3 泊位的废墟 —— 那里不仅有坍塌的金属框架,还有未引爆的粒子炮弹,清理难度极大,至少需要 10 天。更危险的是,清理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能量信号,很可能被外围的追猎者侦察舰捕捉到,一旦他们发现我们的动向,主力舰队可能在 3 天内抵达。”
凯早已预料到这些挑战,他从帆布夹层中取出一份装订整齐的 “实施计划手册”,手册封面用炭笔写着 “奇美拉计划阶段目标”,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个阶段的任务、资源需求和风险应对方案:
1. 零件制造阶段(3 个月):第一周优化纳米熔炉参数,将星晶合金冶炼效率提升 50%,同时改造 3D 打印机的喷头,提升加工精度至 0.05 毫米;第二周开始批量制造基础零件,优先生产推进器、护盾发生器等关键部件;每月进行一次 “零件质量检测”,确保所有零件符合设计标准。
2. 场地改造阶段(10 天):由莉娜带队,组建 5 人清理小组,配备防爆设备,优先拆除 C3 泊位的危险爆炸物;同步搭建临时防尘棚,铺设防静电地板,安装防磁屏蔽网,将 C3 泊位改造为符合总装要求的车间;在车间外围布置 10 个脉冲传感器,与 B7 泊位的防护网联动,确保施工安全。
3. 系统调试阶段(1 个月):先搭建 1:10 的灵能回路模型,由星璃主导进行参数校准,每天记录灵能传输效率和节点稳定性;老周同步完成聚变核心与推进器、武器系统的衔接测试,解决能量传输过程中的兼容性问题;最后进行全系统联调,模拟 10 种战斗场景,验证战舰的综合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