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者之梭”带来的意外线索,如同在黑暗中点燃了一簇微弱的火苗。报纸鬼,那个几乎被他遗忘的、穿越初遇的恐怖存在,其身上可能隐藏着至关重要的秘密。这个发现让张元既兴奋又恐惧。兴奋的是,这可能是一条直指规则本质的捷径;恐惧的是,这意味着他必须再次主动踏入险境,甚至要与他最想躲避的杨间产生交集。
借杨间之力追查报纸鬼,这个念头疯狂而危险,但似乎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案。他不能直接告诉杨间报纸可能隐藏规则铭文,那无异于自曝其短。他需要一个更巧妙的方式,一个能让杨间自己“发现”报纸鬼异常的理由。
他回想起杨间对规则扰动的执着追查。或许,可以从这方面入手?伪造,或者更准确地说,“引导”出一个线索,将报纸鬼与近期某起未被解决的、微小的规则异常事件关联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张元像一台精密仪器般运转。他利用高级分析师的权限,仔细筛查总部近期所有的低优先级灵异事件报告,终于找到一份来自他最初所在城市的、关于“老旧报刊亭异常”的记录。报告称,某个报刊亭夜间会传出订报纸的声音,但清晨查看却毫无异常,判定为低风险游荡性灵异现象,未予深究。
就是它了!
张元开始秘密行动。他不敢直接修改规则,那消耗太大且容易留下明显痕迹。他选择了更隐蔽的方式:利用自己对规则波动的感知,在总部的海量数据流中,极其轻微地“放大”了那份报刊亭报告与某个已被记录的、报纸鬼早期活动残留的规则频谱之间的“相似性”。这种操作更像是一种数据层面的“暗示”,将原本微弱的关联性,提升到刚好能触发特定算法警报的阈值。
同时,他匿名(通过层层加密和跳板)向总部某个负责筛选潜在威胁的自动化系统,提交了一份基于“公开数据交叉分析”的简短推论,指出该报刊亭异常可能与某个已知但行踪不定的“纸质媒介类”灵异存在(隐晦指向报纸鬼)有关,并推测其活动模式可能产生难以追踪的规则涟漪。
这是一次精妙的操作,如同在庞大的数据海洋中投下一颗精心计算过落点的石子,期望它能激起想要的涟漪。
他的赌博成功了。几天后,一份标注着“低概率关联警报”的报告,被自动推送到了拥有相应权限的分析师终端上,其中也包括……杨间。报告本身并不起眼,混在每日大量的信息流中,但张元知道,以杨间的敏锐和对规则扰动的关注,绝不会忽略这条看似偶然的线索。
他耐心等待着,如同潜伏在草丛中的捕猎者,心跳却快得惊人。
第三天傍晚,张元正准备离开办公室,一个冰冷的身影毫无征兆地出现在门口,挡住了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