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郑和+明英宗故事

当时我才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奶奶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奶奶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奶奶手中。”

朱棣:“什么?登基时才九岁?小屁孩能管理国家?”

秦良玉:“永乐皇上,这算好的了,其他朝代有比英宗皇上还小就登基的,尤其是东汉,都能组建一个‘东汉幼儿园’了。”

朱厚照:“九岁登基?比我当年继位还小!这时候要是有我那套少年天子成长手册,保管你少走弯路。”

朱厚熜:“堂兄你那手册怕不是如何逃课出宫指南吧?英宗爷这情况,有太皇太后镇着,三杨辅政,比我当年被大臣围着争大礼议强多了。”

杨士奇:“太皇太后当时虽不垂帘,但每天早朝都让大臣把奏折念给她听,咱三杨站旁边提建议,小皇上就坐在龙椅上听着——那时候朝堂比后来规矩多了。”

杨荣:“有回户部奏报江南水灾,太皇太后当场就说,先放粮,后查账。比某些皇上纠结流程快多了。小皇上虽然没说话,但眼睛瞪得溜圆,看得可认真。”

朱高煦:“九岁?我九岁时还在学骑马射箭!管国家?怕是连奏折上的字都认不全吧。”

马秀英:“朱高煦你能不能积点口德!谁不是从小孩过来的?英宗那时候有太皇太后和大臣帮衬,比你当年瞎闹腾强。”

朱祁钰:“哥那时候确实乖,天天跟着太皇太后学看奏折,就是字写得跟鸡爪似的(偷笑)。”

朱祁镇:“你字才像鸡爪!我那时候天天被先生逼着练字,比你偷偷摸鱼强——不过说实话,奶奶确实厉害,朝堂上谁想耍花样,她一眼就能看穿。”

徐达:“主少国疑最怕权臣作乱,有太皇太后这样的定盘星,三杨这样的实干派,没出乱子就不错了。换作是我,也得把兵权攥紧了。”

秦良玉:“这叫稳扎稳打,太皇太后既不放权给外戚,也不纵容宦官,就信老臣,这眼光比后来某些强多了。”

海瑞:“太皇太后虽未垂帘,实掌国政,却不专权,引大臣共治,此乃贤后风范。英宗皇上少年得此庇护,实为幸事。”

朱元璋:“哼,总算没出大乱子。小屁孩当皇上,就得有靠谱的人盯着,不然江山早被你们这群小兔崽子折腾没了。”

朱棣:“张氏确实有手段,比我那徐皇后差不了多少。就是英宗后来……算了,反正以后还要细说,我不说了。”

朱厚照:“话说今天谁叫秦将军结尾?”

朱祁钰:“当然是我哥喽。”

朱祁镇:“我才开始说那么一点,不太好吧?”

朱高煦:“哟哟哟。”

秦良玉:“没事英宗皇上,既然说了,那也是说。是不是到点了?”

朱祁镇:“没错,还是明天接着讲吧。”

朱元璋:“那就这样,我回去再缓缓,明天过来听。”

秦良玉:“要得。”

“啪!”

秦良玉:“要晓得后头啷个样儿,那就等到起看下一章嘛。”

郑和:“好像没我什么事了?我可以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