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万历朝要是能抓住这次机会,打开海上贸易新局面,国库也能宽裕不少,可惜这桩憾事。”
朱翊钧:“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惜,不然说不定咱大明早就跟英国建交了,哪轮得到隔壁那帮人折腾。”
朱元璋:“做生意可以,但得守住规矩!咱大明的东西可以卖,骨气不能丢,别学后来的人,让人欺负到家门口。”
朱厚照:“我看啊,主要是那使者运气太差,换我派的人,骑马带刀一路护送,保管把信送到万历手上。”
朱雄英:“现在这信还在英国博物馆?也算成了中英交往的老物件了,以后有机会得去瞅瞅,看看女王的字写得咋样。”
朱翊钧:“我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播基督教,中西文化也算有了交流。
1601年1月25日,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利玛窦觐见了我,给我送了自鸣钟、圣经、《万国图志》、大西洋琴这些新鲜玩意,得了我的信任。
他还把封面烫金、装订精美的《地球大观》送给我,说从这地图集上能看到他从西方来中国的路线。
同年,我下诏允许利玛窦他们长住北京。之后利玛窦在北京凭着学识结交士大夫,跟人聊天主、灵魂、天堂地狱,还编新书,像《二十五言》就是用中文写的,不少知识分子都尊重他。
到1605年,北京就有200人信天主教了,里头还有几个公卿大臣,最有名、影响最大的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启。
除了利玛窦,明末来的着名传教士还有意大利的熊三拔、艾儒略,日耳曼的汤若望,瑞士的邓玉函,西班牙的庞迪我等。
这些人在中国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这些科学技术,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算有点促进作用,也唤醒了士大夫里的少数先进分子,对中西交流贡献不小。
他们把在中国的经历写到西方,引起挺大反响,对日本和朝鲜认识西方文明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