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钢铁盟约”政权成立不到一周,柏林、维也纳、华沙三地的军工厂便重新启动。巨大的厂房内,机器的轰鸣声昼夜不息,钢轨上传送着被重新涂装的装甲板与炮塔。工人们穿着旧式防护服,动作麻利,没人交谈,只能听见金属碰撞的回声。
在柏林郊外的空军基地,涂有新徽章的战机一架接一架滑上跑道。
地勤人员在机腹下检修弹药舱,技师记录引擎温度。指挥塔上挂着“钢铁盟约空军第一军”的旗帜,指挥官对着终端简报:“第一阶段完成百分之七十,东线集结按计划推进。”
维也纳的装甲师已开始调动。公路上坦克的履带碾压着结冰的路面,车队缓慢向东北移动。
这些飞机与坦克是俄欧冷战时生产的大量军备中的一小部分,现如今,它们成为了钢铁盟约干涉第聂伯罗斯战局的先锋部队。
沿途的居民站在街边,有的挥手,有的沉默。
新的宣传海报贴满城墙——“保卫欧罗巴的疆界”,“让荣光归来”,“北方的侵略者必须被阻止”。
在布拉格的总参谋部,屏幕上不断闪烁着情报图像。
参谋们围坐在长桌前,桌上堆满卫星图和战区分布图。
红线从波兰边境延伸到第聂伯河,标注着潜在的作战区域。
军情处官员汇报道:“莫斯科的第七和第八集团军仍在利沃夫活动,意图击溃这里的第聂伯罗斯残余兵力。他们的空中力量优势明显。若要推进,我们必须先夺取制空权。”
“作战区域将暂时限定为第聂伯罗斯地区,其余地区修筑防线,暂时让莫斯科的边界享受和平——我们的军备荒废的太久了,它们需要时间。”
总参谋长抬起头,语气平静:“我们不再是过去的欧罗巴联盟,钢铁盟约不会退缩。作战目标——利沃夫。”
“合围那里的莫斯科部队。”
命令被记录下,电报员立刻将指令转发至各战区。
与此同时,华沙的铁路枢纽被军队彻底接管。
数十列军用列车在站台上排列等待,士兵成列登车。
年轻的征兵官在车门前分发徽章和口粮,一些新兵仍带着未脱去的平民衣着,脸上混着兴奋与紧张。远处的广播塔播放着国歌,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散开。
“为了欧罗巴!”列车启动时,车厢内有人喊了一声。很快,整列车都跟着高呼。
夜幕降临,装甲车的车灯在雪地上投出一条长长的光带。
铁轨、引擎、通讯塔、卫星信号——整个大陆再次被战争的节奏串联起来。
莫斯科的边境线方向,侦察无人机已经出发。
画面通过加密通道传回柏林的作战中心。
“对方防线尚未察觉我们的集结,东部空域仍未发现拦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