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希拉放下紧握的数据板,呼吸慢慢平稳。她转头对助手们说:“保存全部数据,特别是塌缩前最后三秒的波动模式。”
“已经备份。”
大厅里的气氛松了下来,虽然没有掌声,但每个人眼中都有隐隐的兴奋。
今天的实验成果可以称得上重大突破。
虽然球对称的引力操控本身属于“黑科技”级别,但在应用上很难与东协现有的科技体系直接融合,需要额外开发对应的悬浮装置与护盾系统。
相比之下,环状与径向的引力操控,却真正为应用打开了大门。
环状操控最直观的用途,便是核聚变反应堆。在同等规模下,它能够显着提升约束效率,使反应堆体积进一步缩小。虽然西塔频率发生器和卡西米尔晶体的能耗不低,但与现有的磁约束装置相比,它们整体上能够节省不少能量与空间,为小型化、高效化的聚变装置奠定基础。
径向操控的意义则更为直接——它为高密度脉冲定向能武器提供了可能。虽然以东协目前的引力操控强度,远远无法达到科幻作品中“引力武器”的水准,但利用径向的引力通道为高能等离子开辟出一条稳定的路径,确实是一条现实可行的方案。
在魔导实验中心早期的研究中,他们就已经掌握了魔力水晶的等离子化技术。
在近期的实验中,他们发现魔力水晶的晶格能在电磁场中持续吸收多个低能量光子,并在能量积累至临界点后,释放出单个高能量光子。
对于本地施法者来说,他们可以通过意志来直接控制水晶中魔力的充能与释放,施法水平越高,控制的精度也就越高。
而帝国的符文科技则相对粗糙,难以做到这种细腻调控。因此,他们往往只能将魔力水晶当作“能量电池”使用——要么缓慢释放魔力维持设备运作,要么一次性释放全部能量,形成强烈的能量冲击。这一机制正是帝国魔导炮的理论基础。
东协的研究路径与帝国的魔导炮思路相近。毕竟,若以能量电池的角度衡量,魔力水晶的性能实在乏善可陈:不仅能量输出羸弱,更致命的是,东协迄今仍未掌握其有序“放电”的技术。
于是东协选择通过电磁场为晶石强制充能,并使用纳米织机制造的超高反射率材料进行包覆。这样,当光栅石的充能达到极限时,整块水晶会被吸收的电磁能转化为炽热的等离子体,而这股能量会顺着电磁场轨道被引导并加速,形成一道极具威力的等离子束流,直接投射出去。
而等离子体容易在传播过程中迅速消散的缺陷,则可以通过径向延伸的引力场来弥补。
与电磁场不同,引力场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被直接“投射”出去,不需要在通道周围布置繁复的线圈结构。只要将径向西塔频率发生器的方向调整到目标位置,一条肉眼不可见的通路便会立刻成型,为等离子射流提供稳定的轨迹。
由于引力场的传播速度为光速,十九秒的稳定运作时间——完全足够。
————————————
实验数据整理结束后,实验大厅逐渐安静下来。
大部分研究员已经离开,留下的只有黄佳铭和伊希拉。投影屏幕上的曲线缓缓消失,中央的卡西米尔晶体阵列在冷却液的作用下逐渐暗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