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大局已定

一个先天失明的孩童,其父母用棉签蘸着分到的少许圣水为其擦拭眼睛,半个时辰之后,孩童眼睛竟开始慢慢复明,全家喜极而泣。

类似的奇迹在各州县不断上演,虽然规模不及京城,但足以让“皇上圣明”、“丰饶娘娘恩德”的呼声传遍北直隶的城乡僻壤。

与圣水带来的普惠相比,清丈田亩的工作则更为复杂,如同细密的梳子,梳理着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

总理衙门派出的清丈小队,配备着标准丈竿、新式算盘、统一印制的鱼鳞册,在各地州县长官的配合下,深入乡村。他们的到来,如同一块试金石,检验着各色人等的成色。

大多数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在山东前例和蓟州前例的双重震慑下,选择了配合。他们或许心中肉疼,但更怕落得个“化牛化猪”的下场。清丈过程虽有扯皮,但在专业吏员和村里老人的见证下,大多能较快厘清。许多隐匿的田产被重新登记入册。

然而,还是有一些冥顽不灵者,在表面上的顺从之下,怨恨的暗流仍在涌动。在一些豪强势力根深蒂固的地区,如真定府部分县乡,清丈虽已经完成,但那些失去了大量隐匿田产和特权的旧式乡绅,内心充满了屈辱和怨毒。

他们不敢明着对抗朝廷和云茹,却开始转变策略。有的利用多年积累的财富和人脉,暗中开始囤积市面上的余粮,试图在将来操控粮价;

还有的则利用在宗族中的影响力,暗中散布流言蜚语,诸如“仙种虽好,吃多了恐伤元气”、“圣水治病,实乃透支寿命”等阴毒话语。

总理衙门的干员们忙于繁重的清丈和登记工作,对于这些细微而隐蔽的变化,一时难以察觉。

地方官场在这场变革中,也经历着剧烈的冲刷。

一批原本就有才干、却苦于无处施展的年轻官员或底层胥吏,抓住了机会。

他们积极配合清丈,大力推广良种,组织百姓兴修水利,政绩突出,迅速得到提拔重用,成为了推行新政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