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凯旋襄阳与天下新局

与此同时,建业的孙权,接到了林羽那份言辞客气却充满耀武扬威意味的国书,以及其纳鲜卑贵女的消息。他气得当场砸了心爱的砚台,在殿内来回疾走。“欺人太甚!欺人太甚!”张昭、鲁肃力主隐忍,劝他巩固内部,开发山越。而吕蒙等少壮派将领则慷慨陈词,认为荆州空虚,是天赐良机。孙权内心矛盾至极,既惧林羽兵威,又极度不甘,江东的战略方向陷入了激烈的争论,迟迟无法决断。

南中方面,陆逊与法正的配合愈发默契。陆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法正则奇谋迭出,不断分化孟获的盟友。最新战报显示,孟获已被困在秃龙洞一带,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其部下离心离德,连其妻祝融夫人也暗中从襄阳传来消息,忧心忡忡地为丈夫求情。南中的彻底平定,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夜幕降临,州牧府书房内,烛火通明,只剩下林羽与诸葛亮二人。窗外蝉鸣阵阵,更衬得室内寂静。

“孔明,北疆暂安,然天下之势,依旧三分。下一步,棋该如何落子?”林羽轻叩案几,目光落在巨大的山河舆图上。

诸葛亮羽扇轻摇,从容应道:“主公,今我大势已成,北驱胡虏,西抚羌氐,南镇诸蛮,坐拥荆、益、雍、秦、凉、并六州之地,确可堂堂之阵,步步为营。亮有上中下三策,供主公决断。”他起身指向地图上的中原腹地,缓缓道来,“上策,巩固根本,东出函谷。 主公现已全据关中形胜之地,成高屋建瓴之势。当务之急,是稳固雍、秦,积粮练兵,结好关中士族,修缮潼关、武关之险。待中原有变,则可命一上将军自潼关东出,席卷豫、兖;另遣一军自荆州北上,兵锋直指宛、洛。两路并进,使曹丕首尾难顾,则中原可图,天下之势定矣。”

他羽扇微移,指向东南:“中策,威压江东,迫其臣服。 利用我水军优势,陈兵大江,不断施压,同时离间其内部。孙权新败,内部不稳,待其内乱或势衰,或可传檄而定,不战而屈人之兵。”

最后,他指向河北:“下策,即刻北伐,与曹丕决战于河北。 此策虽快,然我军方定关中,根基未固,且千里远征,补给艰难。若孙权背盟来袭,或关中豪强有变,则恐腹背受敌,非万全之策也。”

林羽凝视着地图上那犹如巨狮匍匐的关中平原,以及东面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沉默良久。关中,强秦、盛汉的龙兴之地,如今已在他掌中,东出的门户已然洞开。他终于开口,声音坚定:“孤意,取上策!先固关中根本,安抚民情,积蓄力量。对江东,以威慑、分化为主,暂不逼其狗急跳墙。待雍秦稳固,南中平定,再东出函谷,观曹、孙之变,寻机而动!”

“主公英明!”诸葛亮躬身,眼中尽是赞许。一幅以雍容气度席卷天下的战略蓝图,已然在君臣心中绘就。

夏夜的襄阳,灯火阑珊,看似平静的州牧府内,决定着天下命运的决策已然做出。林羽享受着胜利的果实,也规划着统一的宏图。然而,北方的曹丕绝不会坐以待毙,东方的孙权仍在挣扎,南中的残局尚需收拾,乃至内府微妙的平衡也需时刻维系。霸业之路,如逆水行舟,下一步是西望关中,还是东瞰江淮,天下的焦点,再次汇聚于襄阳,汇聚于林羽的抉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