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砚跟着人流走进外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平整的街道 ——
路面铺着防滑沥青,虽然不如末世前的柏油路精致,却格外干净,看不到废墟中常见的垃圾与尸骸。
街道两侧的建筑是统一的浅灰色模块化预制房屋,每栋楼高三层,外墙印着清晰的标识:
有的标着 “居住 - 01”“居住 - 02”,是给迁徙幸存者准备的临时住所;
有的标着 “物资分配点”,门口排着整齐的队伍,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发放压缩饼干和瓶装水。
还有的标着 “临时医疗站”,门口挂着红十字标志,几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正为受伤的幸存者处理伤口。
街道旁的路灯是太阳能供电的,灯杆是银色的合金材质,顶端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
灯杆上挂着巨大的安全区地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个功能区的位置:
绿色是居住区,蓝色是物资与医疗区,黄色是生产区,红色是防御区,地图下方还标注着紧急避难所的位置和求助电话,细节周全得让人惊讶。
“凌砚先生,您好!
我是您的引导员苏晴,接下来由我为您介绍外城的情况。”
一名穿着浅蓝色制服的年轻女孩快步走过来,她手里拿着平板电脑,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我刚从内城过来,司令员特意交代,要让您详细了解安全区的运作,要是有任何需求,都可以跟我说。”
凌砚点点头,跟着苏晴沿着街道前行。
“外城是安全区的‘第一道生活防线’,主要承担临时安置和基础功能,总面积 150 平方公里,能容纳 1.5亿幸存者。”
苏晴一边滑动平板电脑,一边介绍,“这些预制房屋都是工厂批量生产的。
每栋楼有 12 套住房,每套能住 4-6 人,虽然空间不大,但水电齐全 ——
水是经过三重净化的饮用水,电是太阳能供应的,晚上 6 点到 12 点会保证供电,足够日常使用。”
他们走到一处广场前,广场上搭建着几座临时食堂,食堂的屋顶是蓝色的帆布,门口挂着 “免费早餐供应” 的牌子。
工作人员正从保温桶里舀出热粥,分发给排队的幸存者,旁边的桌子上还放着冒着热气的馒头和咸菜。
一名白发老人接过热粥,坐在广场的长椅上,小口喝着,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几个孩子拿着馒头,在广场上追逐打闹,笑声清脆,像一缕阳光照进末世的黑暗。
“这些粮食都是安全区自己生产的吗?”
凌砚问道,他记得之前临时基地的粮食还需要省着吃,没想到安全区能做到免费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