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锐眼”初试,震惊全场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压力顶点,秦念的声音依旧平稳得如同磐石:“启动应急预案B。加载‘抗冻’与‘抗干扰’联合固件补丁,激活内置的‘环境自适应’模块,强制提升时钟数据恢复(CDR)电路和自适应滤波器的强健模式等级。”

这是她在芯片架构设计阶段,凭借超前眼光和系统知识库支持,力排众议嵌入的“后门”——一套能够根据实时监测到的环境参数(温度、湿度、信噪比),动态调整内部偏置电压、滤波器系数、锁相环带宽等关键参数的智能应急机制。

当时还有保守派工程师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增加了设计复杂性。

此刻,这“多此一举”成了救命稻草。

指令通过专用接口下达,一段精心编写的固件代码被迅速刷入“锐眼一号”深处。几秒钟后,在众人焦灼的注视下,监控屏幕上那原本微微颤抖、代表信号质量的眼图,如同被一只无形而稳定的大手轻轻抚平,迅速恢复了清晰、开阔的形态!

旁边那条代表误码率的曲线,更是应声下跌,不仅回到了安全阈值之内,其数值甚至比在常温常压、无干扰环境下的测试结果还要优秀一丝!

“稳住了!完全稳住了!”测试负责人死死盯着屏幕,声音因激动而带着明显的颤抖,

“在零下四十度、湿度百分之九十五、强电磁干扰的极限环境下,‘锐眼一号’核心运算性能仅衰减百分之二点七!

完全,不,是远超设计预期!它的自适应能力太强了!”

“不是简单的性能衰减,”秦念终于转过身,面向众人,嘴角勾起一抹细微却自信的弧度,“是它在学习,在适应,在主动优化自身以对抗恶劣环境。

这才是‘锐眼’真正的价值所在,它拥有一颗能够应对复杂战场的‘智能心脏’。”

首战告捷,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与“星河二号”主系统的联调集成测试。

这不仅是验证“锐眼”的性能,更是检验秦念提出的“异构计算”架构能否成功的终极试炼。

在“星河二号”庞大的主机房旁,专门开辟出的联调测试区内,气氛庄重而肃穆。

郑文渊、赵康以及几位被特许前来观摩的总部专家亲临现场。巨大的显示屏被分为多个区域,分别显示着“星河二号”通用核心的负载情况、“锐眼一号”加速阵列的运算状态,以及最终合成的战场态势图。

测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