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摸牌

他更真切地感受到,眼前这些厂子,大多都在为生存挣扎。

怎么赚钱怎么来,并没有什么长远目标。

基本是随波逐流。

这其实越来越印证了他的判断:

在这个阶段,能活下来、能在混乱中找到机会赚到钱的企业,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能力。

行业里五年倒一批、十年又倒一批。

最后能剩下的,可能真的只有百分之几。

但李伟觉得这趟也没白来。

谢爽不明白:

“这能有啥收获?”

“这家和上家完全是两种风格,上家太固执,这家又太会‘见风使舵’。”

李伟却说:“正是因为他‘见风使舵’,所以可能活得更久。”

“虽然他可能没有核心的技术追求,但他们有现成的生产线和产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想想,如果咱们之后自己设计芯片,但找不到厂子生产。”

“或者初期的单量自己消化不了,是不是可以找他们这样的厂子来接单?”

“就算他们改造了生产线,未来也可能有同业合作的空间。”

“商业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更是资源整合。”

谢爽愣了一下,慢慢琢磨过味来。

伟哥这脑子,真是十八的吗?

怎么总能从垃圾堆里扒拉出宝贝?

傍晚,李伟和谢爽按图索骥。

找到了藏在龙华老工业区里的“科创微”。

厂子不大,门口随意堆着,几个未发走的货箱。

机器的嗡鸣声,与夏末的蝉声混在一起。

这些厂家信息,其实都是谢爽,这段时间东奔西跑、托了无数关系,才初步筛选出来的。

李伟则是坐在幕后,对谢爽带回来的海量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精准判断,最终才锁定了这里。

老板陈建军看起来五十多岁。

头发已有些花白,正对着一张纸愁眉不展。

见两人进来,他叹了口气,直接开门见山:

“别多打听了,厂子准备转手,5000万,设备专利都包,接手就能生产。”

陈建军内心:又是来看热闹的吧,赶紧打发走算了。

谢爽一听这数字,眼睛都瞪圆了。

刚想开口,李伟却已先一步自然地从陈老板手中接过那张纸。

是张上游晶圆厂80万货款的催款单。

陈建军一愣:这年轻人不简单,一眼就看到了我的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