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设立‘质量红旗’和‘效率红旗’。每周根据日报数据和实际检查,评比一次,优胜班组获得流动红旗和实物奖励。连续表现突出的,年终评优优先。”
“第三,成立质量检查小组。由我牵头,各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参加,不定期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抽检,发现问题,当场指出,限期整改。”
“第四,鼓励技术小革新和小建议。任何人,只要提出对提高效率、改进质量、降低成本有用的点子,一经采纳,给予奖励。哪怕只是改进了一个小工具,优化了一个小步骤,都算!”
这四条措施,条条针对当前生产中存在的松散环节和潜力点。尤其是质量日报和抽检制度,等于给每个班组和每个人都套上了一个“紧箍咒”。而红旗评比和技术革新奖励,则引入了竞争和激励机制。
会场上一时寂静。几位老师傅互相看了看,眼神交流中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触动。他们能感觉到,这位年轻的副厂长,不是来混日子的,是真想干事,而且思路清晰,抓住了要害。
张保国首先打破沉默:“我看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前咱们是有点靠自觉,往后就得按制度来!王副厂长的这几条,我米粉车间坚决执行!”
何师傅也缓缓点头:“抓质量,是该紧一紧了。豆制品这东西,差一点,味道就差很多。抽检好,能让大家心里都绷根弦。”
两位车间主任和班组长见状,也纷纷表态支持。
王超知道,光有制度不行,关键在执行和坚持。“好,既然大家没意见,那就这么定。制度从明天开始试行。散会后,请两位车间主任把具体的要求跟各班组长和工人传达清楚,务必让每个人都明白。”
小主,
会议结束,众人散去。王超并没有回办公室,而是又回到了车间,他要亲眼看着这些初步的决议如何被传达和理解。
接下来的几天,食品加工厂的气氛明显为之一变。工人们发现,这位年轻的王副厂长几乎是“长”在了车间里。他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看,而是会停留在某个工序前,仔细观察,有时还会亲自上手试一试,询问工人操作中的困难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