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解决一部分豆源,哪怕价格高点,也值得一试!总比干等着强!”马主任终于下了决心,拳头轻轻砸在桌面上,“这样,小王,你放开手脚干!尽快拿一个更详细的方案出来,包括需要多少场地、需要添置哪些设备、预计要增加多少人员,投资大概需要多少,预计的产出和收益怎么样。写得明白点!我跟街道其他领导通个气,只要方案可行,街道一定支持你们搞!”
“谢谢主任支持!有您这句话,我心里就踏实了!”王超心中一块大石落地,知道事情成了一半,“我尽快把详细的方案做出来,绝不让您和街道失望!”
接下来的几天,王超异常忙碌。他一边借着去图书馆查资料的名义,实际上是在空间里反复翻阅那些相关的技术书籍,整理出适合当下条件的豆制品(尤其是腐竹和豆腐干)生产工艺要点,特别注意记录了关键环节如点浆的温度、压榨的力度、揭竹的火候和时间控制,并用这个时代能理解的词语重新表述。
另一边,他拉着张保国,在新厂区空着的区域里转悠,比划着规划豆制品生产区。
“张叔,您看这边,得砌这么宽、这么长的灶台,至少三口大锅……”
“这边要留出地方摆压豆腐的木框和石头……”
“还得搭一排结实的架子,用来晾腐竹……”
王超一边说,一边在地上用树枝画着示意图。张保国如今对王超的各种“奇思妙想”已经见怪不怪,甚至充满了期待,他摸着下巴,乐呵呵地点头:“行,没问题!锅灶好砌,木框架子也好打!就是这揭腐竹是个技术活,得找熟手。”
“技术员我来想办法,张叔您先把硬件给咱准备妥了就行!”王超笑道。
同时,一份详尽的《关于南水街道米粉加工组增设豆制品生产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也在王超笔下逐渐成型。报告中,他巧妙地将项目与解决就业、丰富市场供应、促进家庭副业(利用豆渣)等政策热点紧密结合起来,并给出了相对保守但清晰的投资预算和盈利预测。
老陈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与物资局那边谈妥,可以“接收”一批四千斤左右的计划外黄豆,价格略高于计划内价格,但在可接受范围内。只等街道这边立项,就可以走流程“购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超将那份凝结了他心血、智慧和未来期望的可行性报告,郑重地递交给了马主任。他知道,一旦这个项目获批,他的事业将翻开崭新的一页,而那四千斤深藏在系统空间里的黄豆,也将真正开始它们在这个时代的、创造价值的旅程。
第六十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