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米浆...外包给居民自家去磨?马主任和老吴听完,都愣住了。这个思路完全超出了他们固有的认知。
王超肯定地点头,详细解释,我们可以这样操作:由街道出面组织,统计辖区内拥有石磨且愿意承接加工的家庭。加工组统一采购大米,按一定比例和标准兑水后,分发给这些家庭。他们利用空闲时间磨好米浆,我们按磨出的合格米浆重量支付加工费。我们负责统一收集、检验和后续的生产。这样,我们不用增加场地和设备,就能迅速扩大米浆的供应量!
马主任和老吴仔细琢磨着王超的话,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个方法,听起来确实可行!充分利用了民间闲置的劳动力和工具,成本可控,启动快,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正确性——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好!这个办法好!马主任一拍大腿,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咱们街道别的不多,就是人多!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个小石磨!这事能办!
老吴也兴奋起来:对对对!还能解决一部分家庭妇女和老人的零散就业问题,增加点收入!一举多得!
思路确定,三人立刻行动起来。马主任负责向区里汇报这个发动群众、解决生产难题的新思路,争取支持;老吴带着街道干事,迅速开始摸排辖区内拥有石磨的家庭,并制定简单的合作协议和加工费标准;王超则负责制定米浆的质量标准(浓度、细腻度等)和验收方法,确保源头材料的质量。
与此同时,王超也提出了另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马主任,吴干事,就算米浆供应解决了,咱们现在的场地也快不够用了。新的订单需要更多的晾晒空间,现在院子里已经挤得满满当当。而且,磨好的米浆需要地方暂时存放和初步沉淀,也需要空间。咱们得找个更大、更固定的地方了。
马主任此刻信心大增,闻言立刻表态:场地问题我来解决!街道还有几处闲置的旧仓库和公房,我这就去打报告申请!一定给加工组找个宽敞地方!
小主,
说干就干。街道办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仅仅两天时间,初步统计就有超过六十户家庭表示愿意承接磨米浆的活计。简单的合作协议(主要是质量要求和加工费)也写了出来。
马主任那边也传来好消息,区里批准了他们使用一处位于城边、原本废弃的旧粮站仓库,面积足有现在加工组场地的五倍大,而且自带一个宽敞的水泥晒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