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星罗棋布织天网,积羽沉舟撼敌营
一、百人小队撒出去:像种子落地生根
云蒙山的春天来得晚,山桃花刚绽出粉白的花苞,王铁柱就在操场上划出了三十个小方阵。每个方阵百十来号人,背着新造的“晋造步枪”,腰里别着煤渣炸药做的手榴弹,领头的都是从冀中带过来的老兵,或是在游击战里打出来的骨干。
“从今天起,你们就是‘拓荒连’。”王铁柱站在土台上,声音被山风卷着传遍操场,“目标是云蒙山周边百里地,每队占一个山头,建一个隐蔽据点。任务有三:练队伍、扩影响、扰鬼子——记住,不贪大图强,打一枪就走,积小胜为大胜!”
陈二牛的三排被派往东北方向的狼牙口,那里离大同煤矿的运输线最近。出发前,王铁柱塞给他一张手绘的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三个伪军炮楼:“先摸清楚这几个炮楼的底细,能策反就策反,不能策反就用冷枪骚扰,让他们睡不安稳。”
三排的一百人,背着干粮和药材,钻进了狼牙口的密林。他们没敢靠近炮楼,先在半山腰找了个废弃的猎户小屋,打扫干净后,白天派两人出去侦查,晚上就围着篝火练刺杀、学埋雷。陈二牛把队伍分成五个战斗小组,组长都是枪法准、懂地形的老兵,规定“每组行动不超过二十人,遇敌不恋战,以脱身为主”。
第一仗打在七天后。一支十人的日军巡逻队从炮楼出来,沿着运输线查岗,陈二牛带着两个小组埋伏在路边的沟壑里。等日军走到沟边,他一甩手榴弹,“轰隆”一声炸倒三个,剩下的慌忙卧倒,战士们的步枪随即响了,又放倒两个。没等日军反应过来,陈二牛已经带着人钻进了密林,只留下满地的弹壳和日军的咒骂。
这样的小仗,在云蒙山周边天天上演。有的小队摸了伪军的粮库,扛回几袋小米;有的小队炸了日军的电线杆,让据点三天没通上电;有的小队甚至在炮楼附近的井里撒了把辣椒面,让鬼子喝了三天辣水。
月底,各小队回根据地汇报,带回的不仅有缴获的弹药粮食,还有厚厚一叠“战绩册”:三排炸毁铁轨一段,二连策反伪军一个班,五排解救被抓的矿工二十人……王铁柱看着册子,在地图上把这些小胜利的地点连成线,像一张越收越紧的网。
“这就叫温水煮青蛙。”他在总结会上说,“咱不一口吃个胖子,就一点点啃,啃得鬼子没脾气,啃得他们的地盘越来越小,最后把他们啃光!”
二、青霉素作坊的“大生产”:从一瓶到百瓶
苏文的实验室早就不是山洞里的样子了。五间瓦房连在一起,前院晒着用来提炼青霉素的玉米芯,后院的大缸一排排码着,像列队的士兵。十几个穿白褂的学生和老乡围着大缸转,有的往里面倒培养液,有的用纱布过滤,忙得脚不沾地。
“关键在‘纯化’。”苏文拿着试管,给大家演示,“以前用井水过滤,杂菌太多,现在改用烧开放凉的蒸馏水,再用酒精消毒纱布,纯度提高了三成,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最让他得意的是“恒温大棚”。用竹竿搭架子,蒙上油纸,里面烧着煤炉,温度始终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比以前的木箱棉被省事多了。大棚里的培养皿密密麻麻,青绿色的菌落像一层薄霜,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林晓棠每天都来作坊转一圈,她的卫生队现在离不开青霉素了。有次,一个小队在战斗中带回五个重伤员,伤口都化脓了,注射青霉素后,三天就消肿了。她拿着空药瓶,对苏文说:“你们现在一天能产多少?卫生队这边最少要十瓶,换物资那边还得留三十瓶,紧着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