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全民皆兵铸铁壁,强兵砺械待决战

第四十九章:全民皆兵铸铁壁,强兵砺械待决战

一、扩军动员令:从十万到三十万的跨越

惊蛰刚过,冀中根据地的每个村口都贴上了鲜红的动员令,墨迹未干的大字透着滚烫的决心:“日寇百万大军压境,中华儿女岂能坐视?凡十六至四十五岁男女,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参军者,优粮优饷;支前者,记功嘉奖!”

打谷场上,李明远站在高台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比三年前第一次扩军时多了十倍不止。有抱着孩子的媳妇,把丈夫往前推;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送孙子;还有刚从敌占区逃来的难民,攥着拳头喊着要报仇。

“乡亲们!”李明远的声音透过铁皮喇叭传遍全场,带着前所未有的激昂,“鬼子在他们国内有百万大军,想把咱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咱根据地现在有十万兵,不够!远远不够!今天,我在这里宣布:根据地全面扩军,要建成三十万大军!”

台下瞬间沸腾了。“我报名!”一个穿着补丁棉袄的青年挤到前面,他叫孙大志,是个佃农,去年鬼子烧了他的房子,“我要学王铁柱,扛火箭筒打坦克!”

“俺们妇女也能上!”人群里响起女声,是春杏带着妇女救国会的姐妹们,“男人扛枪,俺们送弹药、抬担架,不算兵也算兵!”

这次扩军不再分“主力军”“地方军”,而是按“战斗兵”“支援兵”“预备兵”三类划分:战斗兵由青壮男子组成,配备武器,负责前线作战;支援兵包括妇女、老人,负责运输、医疗、后勤;预备兵是少年和体弱者,平时生产,战时补充。

登记台从日出排到日落,算盘珠子拨得发烫。负责统计的赵刚嗓子喊哑了,举着粉笔在黑板上写:“战斗兵已登记八万!支援兵十二万!预备兵五万!”最后合计下来,报名人数竟突破了三十五万——远超预期的三十万。

李明远看着黑板上的数字,眼眶发热。他知道,这不是数字,是一颗颗滚烫的心。他对身边的干部们说:“扩军不是凑数,是要让每个人都派上用场。战斗兵要练射击、练战术;支援兵要学包扎、学赶车;预备兵要练体能、学放哨。咱不只要人多,更要劲往一处使!”

当晚,各村里的打谷场都亮起了火把,新战士们开始了第一次集合。没有统一的军装,没有足够的武器,有的只是紧握的拳头和压低的誓言:“保家卫国,绝不后退!”火把的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像一片跳动的星火,要把这根据地的黑夜烧亮。

二、兵工厂的“大跃进”:从土造到标准化

扩军的消息传到兵工厂,周先生把全厂工人召集起来,指着墙上的标语——“每支枪都要救命,每颗弹都要毙敌”,声音带着颤音:“三十万大军等着武器,咱一天造五十支枪不够,一百支不够,得造五百支!火箭筒、‘铁扫帚’、手榴弹,都得翻着倍地造!”

可现实的瓶颈像座大山压着:设备不够,钢材短缺,技术工人不足。周先生咬着牙下了狠令:“拆旧机器凑新设备!百姓家的铁锅、农具,能炼钢的全收来!学徒工跟着老师傅学,三个月必须出师!”

全厂立刻掀起了“大生产竞赛”。熔炉旁,工人三班倒,炉火二十四小时不熄,铁匠们抡着铁锤,胳膊肿了就用布条绑着继续干;车床边,老师傅手把手教徒弟,连十三四岁的孩子都来帮忙递零件,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吭声。

为了提高效率,周先生搞起了“标准化生产”。以前造枪全靠老师傅手感,零件换了就装不上,现在他画出精确图纸,规定每个零件的尺寸误差不能超过半毫米,还搞了“零件互换”——张村造的枪管,李村造的枪机,拿来就能装成一支完整的步枪。

“以前造一支枪要三天,现在一天能造三支!”老王举着刚组装好的步枪,兴奋地喊。这枪比以前的“冀中造”更规整,枪身刻着编号,枪管校准过,射程提高了五十米。

火箭筒也实现了“量产”。周先生把火箭筒拆成十个部件,分给十个作坊分头造,最后到总厂组装。以前一个月造二十具,现在能造两百具,虽然还是赶不上扩军的速度,但至少让每个战斗班都能分到一两具。

最棘手的是弹药。黑火药产量跟不上,周先生就带着人建“硝石厂”,教百姓用旧墙土熬硝;无烟药威力不够,他冒险加大铝粉比例,反复试验,终于让炸药威力提高了三成。子弹壳不够,就把日军的空弹壳回收,重新装火药和弹头,虽然不如新弹好用,但至少能打响。

有天夜里,李明远来兵工厂视察,看到车间里灯火通明,工人们累得趴在机器上打盹,炉边的地上堆着啃了一半的窝头。他拿起一支刚造好的步枪,掂量着,枪身还带着工人的体温。

“老周,别让弟兄们太累了。”李明远的声音有些哽咽。

周先生抹了把脸,指着墙上的产量表:“李司令,战士们在前线流血,咱多造一支枪,他们就多一分活下来的希望。累点怕啥?只要能打赢,咱这把老骨头熬干了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