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扫荡阴影下的扎根与生长

第四十二章:扫荡阴影下的扎根与生长

一、情报网里钻出来的冷风

入夏的雨下得又急又密,把山坳里的土路泡成了泥沼。李明远站在指挥部的屋檐下,手里捏着几张揉得发皱的情报纸条,上面的字迹被雨水洇得模糊,却字字扎眼——“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三个旅团,目标冀中根据地,七月实施‘铁壁合围’”。

送信的交通员浑身是泥,裤腿还在往下滴水,声音带着喘息:“李同志,鬼子这次来势汹汹,说是要‘梳篦式’扫荡,连村边的柴火垛都要翻三遍……”

赵刚凑过来,手指点着地图上被红笔圈住的区域:“冀中跟咱这边就隔两座山,他们扫荡完那边,下一个准是咱这儿。”他的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三个旅团,好几万人,咱这点家底,硬碰硬就是鸡蛋碰石头。”

马秀兰端着刚熬好的姜汤进来,蒸汽模糊了她的眼镜片:“刚从各村统计完,能扛枪的青壮年有三百多,加上妇女儿童帮忙放哨送水,撑是能撑,就怕粮食顶不住——鬼子要是围上十天半月,仓库里的粮最多够吃五天。”

李明远没说话,只是把情报纸条凑近油灯烤,想让字迹更清楚些。火苗跳动着,把他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铁壁合围?”他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指尖在地图上划过那些熟悉的村庄、山沟、地道入口,“他们想把咱困死、憋死,可他们忘了,这土是咱的,道是咱的,连石头缝里都藏着咱的人。”

他突然抬头,眼睛在昏暗里亮得惊人:“通知下去,现在就动手——第一,各村地道连夜拓宽加深,主干道能跑开独轮车,支线通到猪圈、灶台、坟头,让鬼子进来就找不着北;第二,粮食分藏,每家墙根挖地窖,村口老槐树下埋大缸,把能藏的粮全藏起来,表面只留够吃三天的;第三,军工厂往山洞里搬,机器拆成零件运,烟囱扒了,烟囱根底下挖射击孔……”

“还有孩子们,”马秀兰补充道,“让学堂的先生带着,教他们认鬼子的军服徽章、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远处放哨最合适,鬼子不容易起疑心。”

“对,”李明远点头,“孩子们的耳朵尖,眼神亮,比大人还灵。”

窗外的雨还在下,敲得屋顶噼啪响,像在催着人动手。各村的锣声此起彼伏,穿透雨幕——那是集合的信号,也是扎根的信号。老乡们披着蓑衣,扛着镢头,往自家院子、往村头空地、往山根底下钻,铁锹碰撞石头的“叮当”声,混着雨水,在山谷里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

二、相持阶段的“藏”与“长”

鬼子的扫荡比预想的来得更快,七月刚过一半,侦察机就开始在天上嗡嗡地盘旋,像只阴魂不散的绿头苍蝇。地上的据点也热闹起来,伪军们扛着枪在周边村子晃悠,嘴里喊着“清剿”,其实是想摸清楚各村的底细。

可他们看到的,全是“正常”的景象——地里有人弯腰除草,只是草底下的土被翻得格外松,一踩就陷;村里的烟囱照常冒烟,只是烟色很淡,那是特意掺了湿柴,让人看不出人多人少;连孩子们都在路边玩泥巴,看到伪军过来就怯生生地躲开,手里的泥巴捏成小鬼子的模样,偷偷往地上摔。

“太太平平的嘛,”一个伪军叼着烟,对同伴说,“哪有什么八路,怕不是上面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