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钢火熔铸新防线,星火渐成燎原势

第三十七章:钢火熔铸新防线,星火渐成燎原势

一、铁轨延伸的“钢铁触角”

秋深时节,县城通往铁矿的铁轨又往前延伸了十里。新铺的铁轨泛着青黑色的光泽,枕木是刚从山里运来的硬桦木,被工人用道钉牢牢固定在路基上。李明远踩着铁轨往前走,每一步都发出“哐当”的脆响,像在给这条钢铁脉络把脉。

“李队长,这节铁轨接好了!”铁蛋举着扳手跑过来,脸上沾着机油,额头上的汗珠顺着下巴往下滴。他现在不只是车床师傅,还成了铁道队的技术骨干,跟着老铁路工人学了不少铺轨的本事。

李明远弯腰敲了敲铁轨接头,螺栓拧得又紧又匀。“不错。”他点头,“再往前铺五里,就能到新发现的铜矿了。那边的矿石能炼铜,正好做子弹壳和电线。”

铁轨延伸的速度比预想中慢。缺钢轨,就把敌占区拆回来的旧铁轨截短了接起来,接头处用钢板加固;缺道钉,就让铁匠铺加班赶制,一锤一锤敲得火星溅满作坊;最麻烦的是路基,遇到松软的土地,得用碎石和沙子一层一层夯实,战士们光着膀子抬石头,肩膀磨出了血泡,就用布缠上继续干。

铁道队里有个叫老周的老兵,以前是鬼子的铁路工人,受不了压迫投奔了根据地。他最懂铁轨的脾气,哪段路基容易沉降,哪处弯道需要加宽,都门儿清。“铁轨这东西,看着硬,其实娇气。”老周用手摸着铁轨上的锈迹,“得常保养,螺丝松了要紧,锈了要擦油,不然跑着跑着就能断。”

他带着战士们给铁轨“体检”,每天推着小铁车沿着轨道走,带着扳手、油壶、砂纸,看到松动的螺栓就紧,看到锈迹就擦,遇到变形的铁轨就用千斤顶顶回来。有一次暴雨冲垮了小段路基,老周带着人冒雨抢修,浑身淋得像落汤鸡,愣是在天亮前把铁轨复位了。

铁轨延伸到铜矿那天,整个矿区都沸腾了。以前用独轮车运矿石,一天最多运三趟,现在轨道车一趟就能拉十吨,还不用费劲。矿工们围着轨道车转圈,有人伸手摸了摸发烫的内燃机,笑着说:“这铁家伙比驴强多了,不用喂草料,还跑得快!”

轨道车不仅运矿石,还成了“流动仓库”。军工厂需要的钢材、合作社要的铜矿砂、学堂用的仪器,都靠它运进来;而矿区需要的炸药、粮食、药品,也从县城通过铁轨送出去。车厢里常常挤着穿工装的工人、背着书包的学生、甚至还有去县城看病的老乡,铁轨成了连接城乡的“生命线”。

李明远站在轨道车驾驶室里,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树林和田野,心里盘算着更大的计划。“等这条线通到铜矿,咱们再往南铺,连接上总部的铁路。”他指着地图上的红线,“到时候,咱们造的枪、炮、子弹,就能直接送往前线,不用再靠人扛马驮了。”

铁蛋握着方向盘,眼睛亮得像星星:“那咱就造个大火车头,不用内燃机,用蒸汽机,跑得更快!”

“会有那么一天的。”李明远望着远方,铁轨在夕阳下闪着光,像条不断生长的钢铁触角,正一点点把根据地的矿山、工厂、村庄连在一起,织成一张坚不可摧的网。

二、军工厂的“特种钢突破”

军工厂的角落里,多了个密封的小车间,门口挂着“特种钢实验室”的牌子,只有李明远、王教授和小林能进去。里面竖着个比人还高的炉子,是用耐火砖和钢板砌的,炉口连接着一根粗钢管,通往外面的冷却池——这是根据地第一个“电弧炉”,能炼出硬度更高的特种钢。

“温度够了!”小林盯着温度计,指针已经指向一千六百度,炉子里的钢水像一团翻滚的金色岩浆,“可以加铬了!”

王教授戴着石棉手套,小心翼翼地把一块铬铁扔进炉里。“嗤”的一声,钢水溅起火星,一股刺鼻的气味弥漫开来。铬是从敌占区偷运回来的,比黄金还金贵,一小块就够炼一炉特种钢。

他们在试炼“铬钢”——这种钢硬度高、韧性好,是做炮管和机床主轴的绝佳材料。以前用普通钢材做的炮管,打不了几十发就会炸膛;机床主轴更是容易磨损,影响零件精度。李明远知道,要造更先进的武器,必须突破特种钢这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