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机器轰鸣引八方,人才汇聚筑根基
一、远方的“取经人”
入秋后的第一场雨下了整整三天,县城里的水泥路面被冲刷得发亮,兵工厂的烟囱却始终冒着笔直的黑烟,像根铁柱子插在云雾里。李明远正在车间检查新组装的冲压机,忽然听见门口传来一阵喧哗,抬头就看见赵刚领着一群穿灰布军装的人走进来,为首的是个鬓角斑白的老者,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眼睛像鹰隼似的盯着运转的机床。
“明远,给你介绍下。”赵刚嗓门洪亮,“这位是冀中根据地的张部长,带了他们的技术骨干来咱这儿‘取经’。”
张部长握住李明远的手,掌心粗糙得像砂纸:“李同志,久仰大名!总部通报了你们造炮、炼水泥、打飞机的事,我们连夜就赶来了。”他身后的年轻人纷纷探头打量着车间,看到那台能自动车削膛线的机床时,有人忍不住低呼:“这玩意儿比鬼子的设备还好用!”
李明远领着他们参观,从兵工车间的铣床到纺织车间的纺纱机,从制药车间的培养罐到合作社的记账本,每到一处都停下来详细讲解。张部长的帆布包渐渐鼓了起来,里面塞满了李明远送的图纸——有水泥烧制配方,有高射机枪改装图,还有工业学堂的课程表。
“你们的学生真能自己操作铣床?”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指着正在扯螺栓的铁蛋,满脸不信。铁蛋听见了,手里的活不停,笑着扬了扬手里的零件:“俺三个月前还只会打铁呢,李老师教得好!”
张部长看着墙上贴满的《机械原理》单页,又翻了翻学生们歪歪扭扭的笔记,突然红了眼眶:“李同志,俺们那儿也有不少好铁匠、好木匠,就是缺个领路人啊!”
李明远心里一动:“张部长要是不嫌弃,不如让你们的人来学堂旁听?我们的教材、图纸,都能共享。”
“真的?”张部长激动得抓住他的胳膊,“那俺们可就不客气了!回去就挑十个最机灵的后生过来!”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周边根据地。没过多久,晋察冀的、冀鲁豫的、甚至远在山东的队伍都派人来参观学习,县城里一下子多了不少操着各种口音的陌生人。他们白天在车间里看操作,晚上围着李明远问图纸,连学堂的学生都成了“小老师”,被围住问这问那。
“李队长,山东来的同志想借咱的水泥配方。”小陈抱着个厚厚的本子进来,上面记满了各根据地的需求,“还有晋察冀的,想要高射炮的图纸。”
李明远看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突然有了个想法:“把所有图纸整理一份,送到总部去,让他们印发给各根据地。再请总部协调下,搞个技术交流会,让大家互相学习。”
赵刚听说后,举双手赞成:“就该这样!抗日不是一家的事,技术也不能藏着掖着。你这儿就当根据地的‘工业黄埔’,多培养些人才出来!”
一个月后,总部真的派来了印刷队,把李明远他们整理的图纸印成了厚厚的《抗日工业技术手册》,封面上印着八个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当第一批手册送出去时,李明远摸着粗糙的纸页,突然觉得,这座县城不再是孤零零的堡垒,而是成了燎原的星火——一点火光或许微弱,但千万点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抗日的天空。
二、铁轨上的“钢铁动脉”
兵工厂的机床越来越多,可原材料的运输成了大难题。从山里运钢材到县城,靠骡子拉、靠人抬,一天最多走三十里,遇到下雨天更是寸步难行。老王看着堆在山脚下的铁轨钢发愁:“这要是能像鬼子的火车那样,顺着铁轨跑,该多快!”
李明远盯着县城外那条被炸毁的旧铁轨,心里盘算了很久。那是清末修的货运铁路,早就废弃了,枕木烂了大半,铁轨也锈得厉害,但钢骨还在。
“把铁轨修起来!”李明远在会议上拍了板,“咱们搞不了蒸汽火车,先搞个‘轨道车’试试!”
他画的图纸让所有人都看呆了:用两节车厢,前面装个内燃机(从报废的卡车里拆的),后面拖个平板车,铁轨不够就用拆下来的废钢接,枕木用硬木代替。
“这玩意儿能跑?”赵刚围着图纸转了三圈,“不用马拉,自己就能动?”
“能。”李明远指着内燃机的位置,“这东西烧柴油,能带动车轮转,比马快多了!”
修铁轨的工程比修城墙还费劲。战士们和百姓们一起,把锈迹斑斑的铁轨撬起来,用砂纸打磨干净,再用螺栓接起来;枕木不够,就上山砍桦树,劈成标准尺寸;没有道钉,就让铁匠铺连夜打,一锤一锤敲得火星四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