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遍地烽烟砺锐刃,星火渐成燎原势
(一)
南关的晒谷场,如今成了真正的练兵场。晨曦刚漫过东边的山梁,队员们的喊杀声就震得槐树叶簌簌往下掉。张猛光着膀子,正带着新兵练刺杀,他手里的三八步枪来回突刺,枪身带起的风声“呜呜”作响,刺向对面举着藤牌的老兵时,总能在离牌面寸许处稳稳停住。
“出枪要快,收枪要狠!”张猛的嗓门比机枪还响,汗水顺着他古铜色的脊梁往下淌,在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别学鬼子那套花架子,咱要的是一刺见血,再快的花活,不如扎扎实实捅进他心窝子!”
小王举着新领的三八大盖,跟着口令刺出,枪托撞在肩头生疼,却咬着牙不肯停。他左胳膊上缠着块红布,是二柱子牺牲那天他自己系的,说是“血债得用血还”。旁边的老兵见他枪身不稳,伸手扶住枪管:“手腕别晃,像端着碗水似的,稳住了才有准头。”
李明远站在土坡上,看着场子里的景象,手里把玩着颗手榴弹。老马被王医生搀扶着坐在旁边,后背的伤还没好利索,却执意要来看训练,手里的拐杖在地上敲得“咚咚”响:“连长,你看小王那股劲,像不像刚参军的二柱子?”
李明远笑了笑,目光转向西边的铁匠铺。赵铁匠正蹲在门口,用缴获的铁轨锻打新的破甲棍,红热的钢条在他锤下渐渐成型,火星溅在他缺了两根手指的左手上,他眼皮都没眨一下。铺子里堆着小山似的武器零件——九二式重机枪的枪管、歪把子的弹匣、三八步枪的枪栓,都是从黑风口和鹰嘴崖战场上捡回来的,被他拆洗得锃亮。
“赵师傅,”李明远走过去,指着铁砧上的钢条,“这批破甲棍做得短点,方便新兵挥舞,顶端再焊个倒钩,勾住鬼子的衣服就别想跑。”
赵铁匠直起身,用粗布擦了擦汗:“放心吧连长,保准比上次的好用!昨晚我琢磨着,给棍身缠上浸了桐油的麻绳,雨天也不滑手。”他指了指墙角的木箱,“机枪零件都收拾好了,等凑够三挺,就能拼出一挺能用的。”
(二)
三日后的深夜,西河口检查站的煤油灯忽明忽暗。两个伪军缩在铁皮棚里打盹,枪靠在墙角,裤腰带上的钥匙串随着鼾声“叮当作响”——这是县城通往西边乡镇的要道,每天只有两趟马车经过,鬼子觉得偏僻,只派了两个伪军看守,连机枪都没配。
“就是这儿。”李明远趴在棚子外的芦苇丛里,对身后的五个新兵比划,“记住步骤:先摸掉哨兵,再搜武器和弹药,动作要轻,别弄出动静。”
新兵里的大虎咽了口唾沫,攥着刚领的短铳,手心全是汗。他爹是被这检查站的伪军抢粮时打死的,今天主动请缨来打头阵。李明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跟着我学。”
两人像泥鳅似的钻进棚子,伪军的鼾声正响。李明远示意大虎捂住左边那人的嘴,自己则伸手扣住右边伪军的喉咙,稍一用力,那家伙哼都没哼就软了下去。大虎学着他的样子,却因为紧张用了蛮力,把左边的伪军掐得蹬了两下腿,才彻底不动。
“手太生。”李明远低声说,指着伪军腰间的钥匙,“去开弹药箱,我搜武器。”
棚子角落的木箱里,竟藏着二十多发步枪子弹和两颗手榴弹——显然是伪军私藏的。大虎抱着子弹,眼里冒光:“连长,这下发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