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巴州鏖战后,内忧外患深

刘整叹道:“吕文德此人,守成或可,却无大略,更兼与朝中宰相贾似道关系密切,向来唯临安马首是瞻。史嵩之巧舌如簧,又持有夔州府印信(他逃跑时竟不忘带走),编造了大量‘证据’。吕文德至少信了七分,已八百里加急上报临安。同时,他以防备‘川蜀之乱’为名,已开始向峡州、归州等地增兵,其意不言自明!”

他顿了顿,看着凌岳:“临安朝廷,贾似道一手遮天,其人心胸狭窄,猜忌边将。此前将军屡立战功,已招其忌惮,如今有此‘确凿’诬告,朝廷降罪发兵,恐怕只是时间问题。刘某虽远在泸州,亦曾被史嵩之拉拢,深知其为人,更知将军乃真心抗蒙之豪杰。若将军倒下,下一个必是刘某这等不听号令的‘跋扈之将’!唇亡齿寒,故刘某不得不来!助将军,亦是自救。”

帐内一片沉寂。蒙古大军的威胁近在咫尺,背后朝廷的刀锋却已悄然举起。内忧外患,莫过于此。

凌岳缓缓踱步,脑中飞速盘算。历史上,南宋末年正是这种自毁长城的内部倾轧,加速了其灭亡。他绝不能重蹈覆辙。

“刘将军坦诚相告,凌某感激。”凌岳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看向刘整,“既然如此,将军有何打算?是助我击退合丹后,便回泸州,静待朝廷大军?”

小主,

刘整迎上凌岳的目光,毫不避让:“刘某既已出兵,便已无退路。史嵩之的名单上,刘某之名恐怕仅在将军之后。回泸州,只能是坐以待毙。如今之计…”他深吸一口气,似乎下定了决心,“唯有与将军合力,先破眼前蒙古强敌,稳固川东,手握强兵,方能令朝廷投鼠忌器,甚至…争得一线说话的机会!”

这话已经说得相当直白。合作,乃至一定程度上捆绑,共度时艰。

凌岳深深看了刘整一眼。他知道刘整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后来降元),但此刻,他确实是唯一可能争取到的强大外援,而且其动机合理——生存。用好了,是一大助力;用不好,也可能是隐患。

“好!”凌岳不再犹豫,伸出手,“既然如此,凌岳愿与刘将军携手,共抗胡虏,亦求自保!巴州之兵,泸州之兵,暂合为一处,统一号令,共击合丹!事后,川东诸州防务,亦可共商!”

刘整看着凌岳伸出的手,又看了看他眼中不容置疑的诚意与决断,终于也伸出手,与之紧紧一握:“合丹不退,朝廷不问,刘某愿听凌将军调遣!”

一个基于现实困境的脆弱联盟,就此达成。

送走刘整后,凌岳立刻召集目前所能召集的核心人员——张珏、岳璃,以及匆匆从后方赶来的冉琎(他负责后勤统筹),在临时指挥所内开会。玄诚道长仍需静养,凌一更是处于“休眠”。

凌岳先将外部形势(合丹未退)和内部危机(史嵩之诬告、朝廷威胁)和盘托出。

众人闻言,无不色变,气氛一时压抑至极。

“史嵩之老狗!当初真该…”岳璃气得一拳砸在桌上,牵动了肩伤,疼得她倒吸一口凉气。

“世上没有后悔药。”凌岳冷静地打断她,“当务之急,是应对眼前局面。合丹大军仍在城外虎视眈眈,我军新遭重创,兵力、物资皆匮乏。而朝廷的威胁,虽未即刻而至,却如悬顶之剑。诸位,有何看法?”

张珏沉吟道:“合丹经此一败,虽未伤筋动骨,但锐气已挫。短期内应会重整队伍,探查我军虚实。我军当抓紧时间加固城防,救治伤员,补充箭矢滚木。然…兵力缺口太大,恐难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