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虚实之间,砺兵秣马

接下来的几天,钓鱼城仿佛一个巨大的蜂巢,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一队队斥候如同离弦之箭般奔向四面八方,更多的哨探被派往西、北两个方向,试图捕捉蒙古军的蛛丝马迹。城墙之上,士兵们喊着号子,将巨大的石块和滚木搬运上去,加固着在天灾和战火中受损的城防。工匠坊里炉火日夜不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努力修复着破损的兵甲,甚至尝试打造一些新的弩箭和刀枪。

凌岳亲自巡视各处,检查防务,鼓舞士气。他看到士兵们虽然面带忧色,但动作却毫不含糊,眼神中大多是一种经历过血火后的坚韧。尤其是那些原合州军的老兵,他们对蒙古军的仇恨最深,守城的意志也最为坚定。内部的小矛盾,在外部的巨大威胁下,似乎暂时被搁置了。

朝廷使者贾侍郎倒也说话算话,真的以宣慰使的名义,写了好几封措辞急切的文书,盖上印信,派人火速送往荆湖制置司以及周边尚在宋军手中的州县,要求他们“火速增援合州,夹击鞑虏”。至于效果如何,就只能听天由命了。钱御史则依旧阴沉着脸,但也不再四处找茬,默认了当前一致对外的局面。

吴用那边,也装模作样地派了人回渝州“求援”,自己则留在钓鱼城,美其名曰“协调联络”,实则继续观望风色,打探虚实。

然而,撒出去的斥候带回的消息,却有些扑朔迷离。

有斥候回报,确实发现了大队蒙古骑兵行动的痕迹,方向确是向东,但兵力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庞大,而且行军速度并不快,显得有些迟疑和混乱。

另有斥候冒险靠近观察,发现蒙古军中似乎有不少伤员,队伍中载运物资的大车也不多,不像是要大举进攻的样子。

甚至还有斥候捕捉到几个落单的蒙古兵,严刑拷问之下,得知阿术确实在收拢残部,但军心涣散,粮草匮乏,许多士兵甚至将领都弥漫着一种“长生天降罪”的恐惧情绪,对再次进攻钓鱼城充满抵触。

综合各方情报,凌岳和幕僚们得出了一个初步判断:阿术确实在试图重整队伍,但其主力在天灾和之前的败仗中损失惨重,目前实力大不如前,此次东来,更像是一次试探性的、或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军事行动,其首要目的可能是获取粮草补给,重振军心,而非立刻发动决战。

“虚张声势?还是疲兵之计?”张珏捻着胡须,沉吟道。

“亦或是…两者皆有。”冉琎(他已从夔州赶来协助)分析道,“阿术用兵老辣,或许正是以虚示实,让我等紧张防备,耗尽精力物资,待我军疲惫松懈,再寻机猛攻。亦或者,他此举意在震慑,逼迫我等屈服,或为其掠夺周边粮草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