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与张将军联名上奏!”凌岳断然道,“张将军威望素着,我的身份…朝廷想必也已听闻。至于送信之人,需派一支精干小队,伪装成难民或商队,绕道南下,务必送到荆湖制置使司,再转送临安。”
计议已定,立刻执行。凌岳口述,由苏婉清执笔(她文笔最佳),草拟了一份声情并茂、既有赫赫战功又有血泪艰难的奏表。张珏看过之后,叹服不已,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然而,就在他们忙于应对朝廷潜在的威胁时,内部的暗流也开始涌动。
关于“天罚”是因凌岳而起的流言,并未完全平息,反而在私下里传播得更加隐秘和扭曲。一些原合州军中的兵痞、以及对现状极度不满的人,开始暗中串联。有人抱怨凌岳的到来虽然解了围,却引来了更大的灾难;有人嫉妒夔州军似乎总能分到稍好一点的口粮(实际上是苏婉清统计分配,力求公平,但总有人认为不公);甚至有人暗中煽动,说凌岳并非宋臣,其心叵测,如今困守于此,不如拿了他去向朝廷请功或是向蒙古换条生路…
这些言论极其危险,但在饥饿和绝望的土壤里,很容易找到滋生的空间。
一名负责军纪的仿真人军官“凌五”,在一次夜间巡逻时,偶然听到了几个士兵在角落里的密谈,内容大逆不道。他立刻不动声色地离开,将情况秘密汇报给了凌一。
凌一又将消息呈报给了凌岳。
凌岳听完,面色阴沉如水。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朝廷猜忌,如今连最基本的内部稳定都受到了挑战。他绝不允许任何人破坏这来之不易的、脆弱的团结。
“查!”凌岳的声音冰冷,“让凌五盯紧那几个士兵,查出背后还有谁。但要秘密进行,不要打草惊蛇。”
他走到帐外,望着远处依旧昏暗的天空和忙碌而疲惫的人群。他知道,仁慈和怀柔在乱世中必不可少,但雷霆手段同样不可或缺。是时候,让某些人重新记起,规矩和敬畏为何物了。
重建之路,不仅关乎物资和技术,更关乎人心与秩序。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钓鱼城的废墟之上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