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文招”与“工招”

“下一个!报名字,会啥?”鲁震粗声粗气地喊道。

一个黑壮汉子走上前,紧张地搓着手:“回…回大人,小的叫黑牛,会打铁,尤其是打刀…”

“打刀?”鲁震眼睛一翻,“砍柴刀还是杀猪刀?耍两下看看!”他指了指旁边准备好的铁砧和材料。

黑牛深吸一口气,拿起铁锤,熟练地锻打起来,动作颇有章法。鲁震看着,微微点了点头。

另一边,陈褚负责考核“算术”。他看着眼前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书生:“《九章》熟否?今有田广十二步,纵十四步,问为田几何?”

书生略一思索,迅速答道:“一百六十八步。”

陈褚又出了几题,包括一些简单的比例和盈亏问题,书生都对答如流。

“嗯,尚可。可识记账簿?”陈褚问。

“略…略通一二。”书生有些紧张。

“好,先去那边登记。”陈褚指了指旁边。书生脸上顿时露出欣喜若狂的神色。

王审知穿梭在人群中,看着这热闹而充满生机的场面,脸上带着笑容。他走到一个正在接受“医理”考核的老者面前,老者正对着几种草药样本侃侃而谈,药理药性说得头头是道。

“老丈高姓?从医几何?”王审知温和地问。

老者见是王审知,连忙要行礼,被王审知扶住。“小老儿姓吴,行医…行医四十多年了,只是…只是没个正经名分…”

“经验便是最好的名分。”王审知笑道,“若老丈通过考核,格物堂医科正需您这般人才。”

吴老汉激动得老泪纵横。

夕阳西下,崇正书院的文会在一片“曲高和寡”的氛围中优雅落幕,士子们揖别,约定下次再会。

而格物堂外的招贤考核也接近尾声,录取名单正在紧张统计。无数怀揣着希望和技艺的人们,等待着改变命运的机会。

王审知站在格物堂的台阶上,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对身边的陈褚道:“陈先生,你看,何为人才?会吟诗作赋者是人才,能治病救人者是人才,能造利国利民之器者,亦是人才。天下之大,非独士子可称贤。”

陈褚看着手中那份长长的、涵盖了各行各业能人的录取名单,深深一揖:“大人胸襟,海纳百川。褚今日方知,‘贤’字之意,原可如此广阔。”

两场同时进行的“招贤”,如同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泉州这片土地上,划下了清晰的界线,也预示着未来更激烈的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