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修自行车铺出身?这优化手法比老师傅还熟练

"拆...拆完了?"旁边的考生眼睛都直了,手里的螺丝刀"啪嗒"掉在地上,"这才十分钟啊!"

李默没理会,开始重组。他先把能量核心放在中央,然后像拼积木似的安装齿轮组,手指捏着比指甲盖还小的零件,精准地卡进卡槽,连万用表都没用——【工蜂-3型的线路图我闭着眼都能画出来,用表测纯属浪费时间。】

重组到能量传输线路时,李默皱了皱眉——原厂线路是直线排列,三个接口呈直角分布,能量传输时会有损耗。他指尖在空气中虚画了两下,突然把中间那段线路弯成弧形,又调整了两个接口的角度,让能量路径缩短了近三厘米。

【这样应该能减少15%损耗,不算太夸张,老教授应该能看出来。】李默吹了声轻哨,继续组装外壳,螺丝拧得松紧一致,连扭矩都控制得刚刚好。

电子钟显示30分钟时,李默把最后一颗螺丝拧好,按下义肢掌心的开关——"嗡"的一声轻响,关节处的指示灯依次亮起,从红到绿,完美运行。他拿起万用表测了测能量输出,数值比标准值高了15%,损耗确实降下去了。

【搞定,还剩30分钟,趴着睡会儿?】李默打了个哈欠,刚要把头搁在桌子上,就听见脚步声停在旁边。

刘建国教授推了推眼镜,拿起李默重组好的义肢,翻来覆去地检查。他先是看了看外壳接缝——严丝合缝,误差不超过0.2mm;然后活动关节,流畅无声;最后连上能量测试仪,屏幕上的数值跳了跳,教授的眼镜差点从鼻子上滑下来。

"这...这能量传输效率..."老教授手指哆嗦着指着屏幕,"比原厂数据高了15%!你动了能量线路?"

李默挠挠头,装傻充愣:"瞎改的,看原厂线路拐来拐去不顺眼,就把它捋直了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刘建国突然抓住李默的手腕,指腹摩挲着他虎口处的薄茧——那是常年拧螺丝磨出来的痕迹。老教授眼睛发亮:"你以前在哪家改造厂当过学徒?这手法,比我带的研究生都熟练!"

周围的考生全停下了手里的活,几十道目光齐刷刷射过来,有惊讶,有嫉妒,还有的直接把手里的零件扔了:"这还考个屁啊!人家半小时搞定还优化了,我们一小时能装起来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