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随机走进几户人家。有世代居住于此的老人,絮絮叨叨讲述着老街昔日的繁华;也有挤在昏暗房间里的租客,抱怨着生活的不便。
“改造,不是为了把人都赶走,也不是为了打造一个纯粹的旅游景点。”林万骁对常委们说,“我们要的是有机更新。既要改善原住民的居住条件,保留社区的原始生态和烟火气,也要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引入新业态,让老街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市民愿意来、游客喜欢逛的城市客厅。”
他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模式。成立老街综合保护开发指挥部,自己亲任组长。明确要求:“修缮要坚持‘修旧如旧’,请专业的古建团队。业态要严格控制,引入文创、非遗工作室、特色书店、精品咖啡馆,拒绝低端杂乱和小商品批发。原住民可以选择回迁,也可以货币补偿,但必须充分尊重民意,方案要经过居民议事会讨论通过。”
规划和补偿方案几上几下,反复征求意见,过程繁琐,甚至一度因少数“钉子户”而陷入僵局。但林万骁极有耐心,指示指挥部:“多点耐心,把道理讲透,把政策说清。我们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强推硬上。”
最终,凝聚了多方智慧的方案获得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开工那天,许多老街坊自发前来围观,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与此同时,“龙湖市民文化节”的筹备也紧锣密鼓地展开。林万骁要求,这个文化节不能是政府自娱自乐的“堂会”,而要办成“市民的节日,艺术的盛宴”。
“节目内容要雅俗共赏,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他在协调会上强调,“多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广场舞大赛、邻里歌会、戏曲票友擂台都可以搞。还要引入高水平的专业院团演出、美术展览、学术论坛,提升格调。”
他特别指出要挖掘本土元素:“我们龙湖的传统手工艺,比如那个快要失传的‘龙湖竹编’,能不能在文化节上搞个展览和体验?我们的地方戏,能不能请老艺人出来带带徒弟,组织几场惠民演出?”
文化节的消息通过媒体、社区公告栏广泛宣传,预热阶段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关注。开幕当天,主会场人山人海。舞台上是专业团体的精彩演出,广场四周是各种文化市集、非遗展示和互动体验区。孩子们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学着捏面人,年轻人围在独立音乐人的舞台前跟着节奏摇摆,老人们则坐在戏台前,听着熟悉的乡音,摇头晃脑。
林万骁和郑同林等市领导也身着便装,出现在人群中。他在一个竹编摊位前停下,饶有兴致地看着老艺人灵巧地将竹篾编织成各种栩栩如生的物件。
“老师傅,手艺真好!带徒弟了吗?”林万骁关切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