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渊巡视着阵地,不时蹲下查看伤员情况。在一个机枪阵地前,他看见一个年轻的士兵正在擦拭机枪,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情人的脸庞。
“多大了?“谢文渊问。
“十...十九岁。“士兵慌忙起身敬礼,脸上还带着稚气。
“哪里人?“
“宜...宜宾的。“
谢文渊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压缩饼干:“吃吧。“
他继续向前走,在一处战壕里看见几个士兵围着一个奄奄一息的战友。那个重伤员胸口不断渗血,却还强撑着想要说什么。
“旅座...“看见谢文渊,伤兵的眼睛突然有了光彩,“俺...俺没给四川人丢脸吧?“
谢文渊蹲下身,握住他冰凉的手:“你是好样的,四川的好儿郎。“
伤兵露出一丝微笑,慢慢闭上了眼睛。
夜色再次降临,江面上吹来的风格外寒冷。谢文渊站在阵地前,望着对岸日军的篝火,心中五味杂陈。这一天的战斗,他们守住了阵地,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程启明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旅座,统计出来了。今天伤亡八百余人,其中阵亡三百多。“
谢文渊沉默良久,突然问:“你说,这场战争结束后,会有人记得这些牺牲的将士吗?“
程启明没有立即回答。江风呼啸而过,带着长江特有的水汽和血腥味。
“总会有人记得的。“最后,他轻声说,“就像我们还记得北伐时的战友一样。“
谢文渊望向西方,重庆的方向。那里的夜空被城市的灯光映得发红,像是永不熄灭的希望。
“给江防司令部发报:“他转身时,声音已经恢复了平时的冷静,“宣昌段击退日军进攻,我军伤亡八百余,估计歼敌千余。阵地仍在手中。“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请求补充弹药和兵员。谢文渊。“
通讯参谋记录完毕,敬礼离去。谢文渊最后望了一眼长江,转身走向指挥所。战争还在继续,明天,也许还会有更残酷的战斗。但只要长江还在流淌,这片土地上的抵抗就不会停止。
就像他在黄埔军校时学到的:寇可往,我亦可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