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Ω+1状态更新的第二天,数据风暴的余波开始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显现。
许文澜面前的监控光幕上,代表“脉搏协议”节点的全国地图上,接二连三地亮起了十七个诡异的红点。
它们并非故障,也非离线,而是持续上传着一种前所未见的数据流——绝对的空白。
像是十七只沉默的眼睛,在庞大的数据海洋中,静静地凝视着她。
这些数据来自一些被判定为“无效”的录音设备,它们持续通电,却没有任何音频输入。
许文澜启动紧急溯源,调查结果让她彻底怔住。
第一个红点,来自一所重点中学的心理辅导室。
学校将一批报废的电脑音箱拆解,把麦克风模块贴在墙角,刷上和墙壁一样的颜色,旁边挂着一块小木牌:“沉默树洞”。
没有引导语,没有使用说明,只有一个冰冷的麦克风,静静地等待。
第二个红点,位于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重症监护室。
护士们自发设立了一个“妈妈呼吸盒”,里面放着一个简易录音设备,专门在深夜收录陪护母亲均匀的鼾声或轻微的呼吸声。
她们说,那些被隔离在保温箱里的早产儿,听着这个声音,心率会平稳得多。
第三个,第四个……第十七个。
最让许文澜心神剧震的,是来自一座南方小城殡仪馆的数据。
那里的工作人员,在逝者家属前来整理遗物时,会悄悄打开休息室的录音设备。
录下的不是哭声,不是交谈,只是他们在房间里来回走动的脚步声,整理衣物时布料摩擦的沙沙声。
数据备注里只有一句话:“他们说不出告别,但地板记得。”
许文澜的手指悬停在“归类-异常”的按钮上,迟迟没有按下。
她脑中回响着那些沉默的数据流,它们像一条条无声的河,承载着无法言说的情绪。
最终,她删除了所有异常标签,转而新建了一个特殊档案,命名为《静音年鉴》。
她将这十七个节点的数据全部封存进去,在扉页的位置,她敲下了一行字,那是她从尘封的资料库里找到的,一句苏霓早年的语录:
“只要还在录,就没人能让你消失。”
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北戈壁,林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困在了一个偏远的小镇。
昏黄的天地间,整个世界只剩下风的咆哮。
她借宿在村委会大院,晚上,值班的老大爷颤巍巍地走向墙角一部老旧的公共语音信箱,熟练地操作着。
晚上九点整,信箱准时向全村广播,传出的却是一段长达十秒的、没有任何内容的绝对空白。
“大爷,这是……设备坏了?”林晚忍不住问。
老大爷摆摆手,给自己倒了杯热茶:“没坏,这是老支书当年定下的规矩。他说,总有些话想说又不敢说,怕人笑话,怕人担心。那就每天留个空位给他们,啥也不录,就当是说了。”
林晚的职业本能立刻被触发,她几乎要脱口而出“这样效率太低,可以增加一段提示音引导用户留言”。
但话到嘴边,她又咽了回去。
第二天清晨,沙尘暴渐歇,天空泛起鱼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