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您带个新人来。”孙阿姨将身后的贝贝轻轻往前推了推,“这是阿贝,从江南来的,一手绣活很是出挑,您给瞧瞧?”
王嬷嬷的目光落在贝贝身上,锐利如鹰,上下打量了一番,最后定格在她怀里抱着的蓝布包袱上。“江南来的?拿出来看看吧。”
贝贝深吸一口气,稳住有些微颤的手,将包袱放在柜台一角打开,取出那几方她最精心绣制的帕子和香囊,双手捧着,恭敬地递到王嬷嬷面前。
王嬷嬷接过去,先是远远看了看图案配色,然后凑近了,几乎贴着镜片,用手指细细摩挲针脚,又翻到背面检查线头的处理。她的表情始终严肃,看不出喜怒。
贝贝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连呼吸都放轻了。孙阿姨在一旁也略显紧张地看着。
半晌,王嬷嬷放下手中的绣品,抬眼看向贝贝,语气平淡无波:“底子不错,针脚匀,配色也鲜亮,尤其是这水波的走势和鲤鱼的动态,有点灵气,不是死板的匠气。”她话锋一转,“不过,这用线还是江南常见的丝线,不够坚韧,光泽也差些。在沪上,好东西也得配上好材料才行。”
听到前半句,贝贝心中一喜,听到后半句,又有些忐忑。
王嬷嬷从柜台下拿出几束光泽更好的丝线和几种贝贝没见过的、闪着细碎光泽的绣线:“喏,这些是苏杭上等的厂丝,还有这些掺了金银线的,是时髦小姐太太们喜欢的。你拿去,照着原来的花样,或者自己琢磨些新样子,绣几块帕子、几个镜袋或者小屏风芯子试试。”她报了几种沪上流行的样式和尺寸。
“嬷嬷,这……”贝贝看着那些明显价值不菲的丝线,有些犹豫。她身上剩下的钱,连吃饭都紧巴巴。
王嬷嬷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摆了摆手:“线钱先从你后续的工钱里扣。绣好了拿来我看,要是合格,工钱不会少你的。要是不行,”她顿了顿,眼神严厉,“线钱照赔,以后也别来了。”
这是机会,也是考验。贝贝不再犹豫,郑重地接过丝线:“谢谢王嬷嬷,我会好好绣的。”
孙阿姨见状,也松了口气,连忙替贝贝道谢。
离开巧手坊,贝贝抱着那几束珍贵的丝线,如同抱着希望。孙阿姨又带她去买了些最便宜的米和菜,便回去了。
贝贝回到孙阿姨那狭小的前楼,立刻投入到刺绣中。她深知这是她在沪上立足的关键第一步。她摒弃杂念,将全部心神都凝聚在指尖。新的丝线果然不同,更顺滑,更有光泽,绣出来的效果层次更加丰富。她结合王嬷嬷的提点和自己在水乡观察到的自然意趣,在传统的图案中加入了些许灵动变化。
接下来的几天,她几乎足不出户,从早绣到晚。累了就看看窗外,想象着养父的腿是否好些了,养母是否还在忧愁。胸前的玉佩贴着她的皮肤,那微弱的温润感仿佛一直在提醒她,她身上还背负着未解的谜团。但现在,她必须先靠自己的双手,在这座城市活下去。
几天后,贝贝带着绣好的几件作品,再次来到巧手坊。
王嬷嬷仔细查验后,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几不可察的满意神色:“嗯,悟性不错,上手快。这几件,按甲等收。”她报出了一个价格,比贝贝预想的要高不少,扣除丝线成本,竟然还能剩下一些。
拿着第一次凭自己手艺在沪上赚到的铜钱,贝贝的手心微微出汗,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踏实感。
“以后每五天来交一次活儿,有什么新样子,也可以拿来给我看。”王嬷嬷吩咐道,算是正式认可了她。
走出巧手坊,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贝贝看着街上熙攘的人流,第一次觉得,这座庞大的城市,似乎也并非全然冰冷。她有了一个微小的起点,一条可以依靠自己手艺走下去的路。
她小心地将赚来的钱收好,决定去买点肉和好药,托人捎回水乡。虽然力量微薄,但这是她能为那个风雨飘摇的家,所做的第一件事。
路还长,但她已经看到了微弱的光亮。
---
(第0150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