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县的晨光刚漫过青灰色的城墙,街头巷尾已响起细碎的议论声。
茶馆里,张老汉捧着刚领到的热粥,咂着嘴跟邻座感慨:“这新来的苏老爷真是个好人啊!自掏腰包施粥,连咱们这些无儿无女的老骨头都顾及到了,比前几任强百倍!”
“可不是嘛!”
旁边的李嫂子擦了擦眼角,“我家娃昨日快饿晕了,多亏了苏老爷的粥棚,才缓过来。这‘苏青天’的名号,真是实至名归!”
百姓们的称赞声顺着风飘进县衙里,苏康却没半分松懈。
施粥只是权宜之计,既能稳住民心,也能让梁欢一伙暂时摸不透他的底细,但县衙财政枯竭的烂摊子,才是真正的难题。
翌日清晨,苏康刚到县衙大堂,便让人传马义过来。
不多时,马义弓着腰走进来,脸上堆着惯常的谄媚笑容:“苏老爷早,不知唤小的来有何吩咐?”
“本官初来乍到,对县里的政务尚不熟悉。”
苏康坐在案后,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你把近五年的钱粮账册、刑名卷宗,都搬到我书房去,我要仔细看看。”
马义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随即又恢复如常:“是,老爷!小的这就去安排,保证把所有账册都给您送过来!”
说罢,他快步退了出去,脚步比来时快了几分。
待他离去后,苏康便返回了县衙后院,回到自己的书房里去等待。
不到一个时辰,书房里便堆起了小山似的账册。线装的册子泛着陈旧的黄,有些边角还沾着墨迹,显然是常年翻阅的样子。
柳青端着刚泡好的茶走进来,见这阵仗,不由得咋舌:“少爷,这么多账册,得查到什么时候啊?”